文
清风
长虹桥横跨古运河,东西走向,是浙北平原最大的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罕见的三孔实腹石拱桥和江南地区现存的唯一一座三孔古拱桥。气势宏伟,因呈长虹卧波之势而得名!
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年),建成于明天启元年(年),历时十一年。清康熙五年(年)重修,嘉庆十七年(年)再修。太平天国时桥栏石损毁,光绪元年(年)修复。
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秀洲大运河~长虹桥段遗产点,作为中国大运河项目内容之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桥的西堍北侧,立有:重筑长虹桥碑记(清钱仪吉)。
刻有:
“浙江秀水北境第一桥曰长虹始筑于前明吴府君皋康熙间重修之百年而又圮人病涉焉余友布衣唐君秉义以为己忧”、
“吾归必是桥吾老矣虽殉焉勿恤也”、
“自十六年春鸠工肇建越二十年冬告成糜白金三万二千两有奇出财者数百人”、
“乡里之懿宜为咏歌后来其宪兹我怀如何”等。
碑记称:长虹桥为浙江秀水北境第一桥,始建于前明,康熙年间重修。嘉庆十六年,由王江泾知名绅士唐秉义发起,集资修桥,出资者达数百余人,耗白银三万二千多两,历时五年,终修复完成!在此期间,发起者唐秉义却因劳累过度而辞世。
唐秉义等人,修桥行善之心、之举,可敬、可佩、可颂!
钱仪吉(—),号:衎石,钱鏐第二十八世孙,翰林院侍读学士。其一生,淡泊名利,埋头耕耘,留下著数十部之多,万字以上。
长虹桥,长72.8米,桥面宽4.9米。
桥拱三孔,是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法的半圆形石拱。主孔净跨16.2米,拱矢高10.7米;东西两边孔净跨9.3米,拱矢高7.2米。
主孔上方有“重建长虹桥”五个大字
桥边两侧,有二副对联:一面为“劝世人善,愿天作福”;另面为“千秋永庆,万古长岭”。
中孔楹联,一面为“淑气风光架岭送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另一面为“福泽长流物阜民安国泰,慈航善渡江平海晏河清”!
桥的两侧各有十二个“桥耳朵”,均有浮雕图案。
“桥耳朵”是形象称谓,其实是石拱桥上的长系石露头,呈对衬状,象桥的耳朵。桥耳朵以素面圆头居多,也有雕刻花卉之类的图案。长虹桥的桥耳朵上,刻有花卉和“回字纹”图案,属于相当精致与考究了。
桥面台阶均为整块的长条石砌置,东西两侧各有75级。
桥栏也是长条石,用石凿的榫卯联接,朝里侧凿成可供人坐憩的孤形。
这是桥顶的桥栏,像个“长沙发。”
古时天气晴明时,在此桥顶远眺,北之吴江盛泽、南之嘉兴北门外,隐隐可见。
清代王明福诗云:“虹影卧澄波,登高供远瞻。南浮越水白,北接吴山绿”。描述的就是长虹桥登高远眺情景!
桥顶面中心巨石上的“图案”,纹理清晰。
两端的桥栏形状
相传,长虹桥施工时采用“堆土法”建造,即石块砌到多高,土就堆到多高,逐层向上,将巨石砌置拱形、安置桥梁。
据传,“堆土法”建造,源于仙人指点。说古时造桥时,石匠们正愁着如何把巨大的桥梁挂上梁时,走来一位要饭的老者,他要来了一碗饭,却不吃。而是把那碗饭倒在地上,把筷子折断,插在饭团中,然后隐身而去。石匠们从筷子插在饭团中,得到了“堆土法”建造的启迪,从而顺利架好桥梁!
这虽是个传说,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实践智慧。长虹桥历经多年仍屹立不倒,且桥下仍在通航,充分体现和印证了当时造桥的高超技艺。
现长虹桥中间两主桥墩的两侧水面上,铸有四个石曽,名叫:趴蝮,是年为避免桥体被过往船只误撞而设。
趴蝮,是古代神兽,又名:避水兽。
相传,趴蝮是龙的九子中最喜之子,最喜欢水,是古桥的守护神,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头部有点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
四趴蝮在此守护着长虹桥(仍有船只航行)!
桥的东侧建有公园,有梅花盛开,生机勃勃!
桥的正东面,竖有“长虹卧波”牌坊,高大、气派。
公园内的彩色花植,与古桥遥相呼应!
桥的东南向,建有“望虹亭”,六角双层。
公园北侧,建有“王江泾大捷史料陈列”馆。
陈列的是:明嘉靖年间,嘉兴军民抗击东南沿海倭寇,取得最大一次胜利的相关书籍、兵器、图版等。史称:王江泾大捷!
长虹桥河西,建有“长虹公园”。通过长虹公园的临河廊棚,可到长虹桥西堍。
围绕长虹桥,以大运河为中轴,还有一宿庵、闻店桥、一里街、苏嘉铁路遗址等景点、景观。
闻名遐迩的“一宿庵”就在长虹桥的西堍北侧,始建年代不详。相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在此庵住过一宿,于是便名声远扬,盛极一时。
现更名为:长虹古寺。
有幅作于咸丰年间、落款“嘉兴顾梁”的古画~《虹桥画舫图》(国家二级文物,现收藏于嘉兴博物馆),被称为嘉兴的“清明上河图”。
这幅.5cm×96cm的画卷,以六百五十余个人物,鳞次栉比的船只,描绘了乾隆皇帝下江南水路经过长虹桥时的热闹场面,以及长虹桥畔市井小民的繁忙景象。
(此图来自网络)
古寺古色古香,大殿金碧辉煌,气势壮观,殿侧有一株古银杏。
“闻店桥”,单孔拱形石桥,南北向。在长虹桥西堍北侧,一里街东端,与长虹桥成直角状,从长虹桥东堍远望,成“桥里桥”奇观。
闻店桥是水路进入王江泾镇市河的第一座石桥。南宋初期由在此开店铺的闻人氏家族出资建造,故名:闻店桥。
相传,朱元璋曾在此与刘伯温相遇。
古寺、闻店桥西侧,即是“一里街”,始于明代。
“一里街”,顾名思义只有一里长。实际若从运河塘西侧算起至市河西端,长约米,精准地讲,只能是“半里街”。
今天的王江泾集镇,唐宋时期属嘉兴县永乐乡三十都北境,旧名:闻川,成市于宋。南、北宋之际,王氏、江氏两巨姓从北方迁入运河之东的闻川市(今荷花村沈水石桥至长虹村铁店一带),声望盖过了原住民闻人氏,自此开始叫王江泾市。
后来,闻人家族从运河之东迁居到了运河之西射襄桥一带,并开设店铺,经商为业。“一里街”慢慢成型,始成后来王江泾集镇的开镇之族,但镇名却随了外姓:“王”“江”!可谓是:和谐相融、相得益彰的典范!
晚清民初诗人唐佩金《闻川缀旧诗》中:“乡人出街来,盐米鱼虾市。夜静市门闭,书声彻一里”。写的就是“一里街”。
如今“一里街”已整体拆迁,有待重建。古街上,只有这座被列为“嘉兴市本级不可动文物”~“姚氏民居”,被保留下来。
该“民居”西侧天井东西两侧楼上,似半间房式建筑对峙、对衬,很有地方特色。
王江泾自古就是江南丝绸要镇,浙北经济重镇。这里织机密布,商贾聚集,文人遍布,百姓富庶。千百年来,悠悠运河,孕育了风华丰泽的水乡文化,卧波长虹见证了这座江南小镇的繁荣与发展!
“福泽长流物阜民安国泰;慈航善渡江平海晏河清”!
愿王江泾的明天更加美好!天更蓝!波更清!人更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