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明桥,又名古虹明桥、合义桥,位于绍兴市柯桥区福全街道徐山村,国道南复线边上。桥全长55.20米,桥分三段,平面近似Z形,原为共十一孔石梁桥,由五孔高低梁桥与六孔转角引桥组成。非常罕见。
虹明桥由主桥与引桥组成,主桥南北走向,在北,引桥东西走向,在南,均为石梁桥。主桥共五孔,跨径分别为3.45米、4.70米、4.90米、3.10米、3.60米;桥孔高分别为1.80米、1.90米、2.65米、1.90米、1.80米。第二段副桥与主段成直角,为四孔梁桥,第三段二孔又与第二段成直角连接南岸。主桥主孔桥桥面长6.50米,两端分设四级和五级石台阶。
虹明桥副桥为四孔加二孔,四孔为主桥端直角向西,四孔跨径分别为3.15米、2.20米、3.80米,3.90米,孔高分别为1.40米、1.30米、1.10米、1.00米。四孔后再折向东二孔,跨径各为1.40米,孔高为1.20米和1.15米。很为遗撼的是,桥南为加宽道路,竟将第三段的一孔桥梁给毁掉变水泥路了,目前共只有十个桥孔了!
虹明桥各桥墩均用矩形条石纵横错缝叠砌,上口置伸头冒石搁梁。桥面均置三拼或两拼条石并列铺筑而成,净宽1.76—1.90米。桥面两侧均置实体石栏,高50厘米,宽16厘米。主桥孔栏间有四个望柱,柱头饰刻花纹。
其桥面最中间一拼主跨桥梁石面刻有双龙戏蝙蝠浅浮雕图案一幅,这在其他石梁桥中很罕见。桥栏与桥墩上有刻字多处。主跨桥栏两侧刻有楷书“古虹明桥”、“合义桥”,“清嘉庆六年重建”,桥墩上还刻有“匠人劳信友”、“匠人陈燮堂”等字样。
虹明桥边有古虹明庵,立有重修虹明庵石碑。上面记载:“徐山古虹明庵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十年重修。公元一九九四年香港九龙荃湾俞文荣先生、王爱秀女士回乡探亲捐助人民币七万元重新建造”。
为什么虹明桥如“蛇行水上”的造型,平面造成Z字形?这里有这样的两种传说。
一是因为造桥时,是工匠们根据河底的地形结构,深浅硬软状况,安排打松桩筑桥墩,建成Z字形。
二是传说,徐山村后原有徐山,此山不高,东西走向,南窝北弓,形似新月,从风水角度看,此桥西面有半圆形河湾,形似燕窝。这“窝”为风水宝地,易居易葬。当时有户石姓人家,将祖坟移迁至此,并在坟前建房集居。其后果然子孙做官发达,好不威风舒适。后来有位姓罗的店王,在村口河面建造了蛇型大桥,似青龙盘燕窝,桥内是个大汇头,不管外面白浪汹涌,里面仍风平浪静。傍晚村民的渔船回来停泊在里面,似燕归回巢,更为安全。
徐山村是旧时绍兴大家人家比较集中的地方,有许多明清时代的台门,目前虹明庵旁边集中摆放的诸多旗杆石就可为证。此桥由徐山罗家、峡山何家合建,故又名“合义桥”。
虹明桥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六年()重建,年底,该桥又照原样重修。现在有人在五孔高低梁桥两边的石阶上铺了水泥板,虽有利于摩托车等通行,但无疑有点不配。
虹明桥曲折三弯,蜿蜒蛇行,造型独特,总体比较简朴,桥上无太多修饰,为研究绍兴古桥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人们行走在桥上,外侧江河水面宽阔,水浪起伏,浪拍桥墩,内侧河水清波涟漪。风吹桥面,风景优美,历史的长河中,虹明桥阅历了沧桑,记载了故事。虹明桥在年被公布为绍兴县文物保护点,年公布为绍兴县文物保护单位。年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虹明桥东临漓渚江,北依古虹明庵,西傍徐山村。罗姓为徐山一大姓。有“徐山罗、峡山何”之民谚。清代会稽周师濂有“梅山转过即徐山,巷口分来水一湾”和“水天一色护长堤,杏卖村前听午鸡”之句,说明徐山离城不远,徐山古韵悠悠,望族济济,是一块富裕之地,鱼米之乡。据说王阳明母亲的墓也在徐山虹明庵后不远处,可惜现在已无法寻找了。
作者(陈树尧)简介: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秘书处秘书,绍兴市古桥学会理事,绍兴市古城民俗文化摄影协会组长,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成员,绍兴市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会成员,绍兴市关工委科普团成员。年著《绍兴桥乡》一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