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自年2月1日开始,就是农历壬寅虎年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具有刚勇威猛、驱凶避邪、吉祥如意的象征,虎元素也在文学、雕塑、民俗等领域遍地开花,文物中更是频频能看到虎的形象。这些姿态万千的“虎文物”们,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工匠的精湛技艺和艺术创造力,更生动刻画了虎的形态,将虎文化的丰富寓意深深注入其中。
为迎接壬寅虎年,北京文博在“文物有意思”专题下开设了栏目,让我们跟随这些文物中的虎形象,一起寻觅历史长河中的“虎”,感受“虎里虎气”的节庆气氛吧!
在上一期中,我们看到了玉器中的虎。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石刻中的虎吧。
石刻是雕塑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石刻种类繁多。古代艺术家和匠师们广泛地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平雕、线刻等各种技法创造出风格各异、生动多姿的石刻艺术品。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白虎纹砖,看看古代艺术家如何在石砖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虎吧。画面中,人物在前,似引导状,白虎在后,似是在跟随人物奔跑。白虎纹砖故宫博物院藏《风俗通义》中有记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白虎是“四神”中的西方之神,西方在五行中属金,为白色,具有辟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这件藏于首都博物馆的鸟兽虎纹画像石,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有四个怪兽与一只朱雀,下部为一只行走的虎,石外缘装饰半圆形连弧纹。鸟兽虎纹画像石首都博物馆藏这件画像石画面对称,局部与整体画面,既相对独立,又和谐统一,具有典型的徐州画像石特点,即外围为一周半圆形图案,中间为双层菱形图案,最内才是画面中心。有的还在画面中心上部填充独角兽、祥瑞动物等,画面规矩严谨。除了作装饰、寄托情感的用途之外,也有不少石刻作品颇具有实用价值。比如这件藏于观复博物馆的卧虎形一路连科纹石砚,便可谓是清代的一件“考试神器”。卧虎形一路连科纹石砚观复博物馆所谓“一路连科”,指的是一种古时常见的装饰纹样,即在器身上刻(画)一只鹭鸶和一朵莲花,取鹭与路、莲与连同音的含义,故得名“一路连科”纹,这是对科举时代应试考生的祝颂语。同时,砚台上面又刻有一只猛虎保佑,充满了科举考生对登科高中的期待。没想到吧?除了文具,石刻还可以作为乐器使用。看这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虎纹石磬(qìng),出土自殷墟妇好墓,共5件长条形石磬,制作精细,磬身上分别刻有文字和鸮纹,其中有3件,质地相同,形亦相近,很可能是一套编磬。虎纹石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这件虎纹石磬,可以称得上是商代磬中之王。石磬正面刻有雄健虎纹,虎口大张,虎尾微翘,气势尽显。据测定,这件石磬有5个音阶,可以用来演奏不同乐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有这样两句话: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在古人看来,生前身后之事一样重要,所以石像也会运用在墓道中,借此来象征生前的仪卫,同时又被赋予保护陵园的责任。这尊藏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石虎,便是一尊辽金时期的“石像生”。石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石虎体型硕大,为陵墓墓道上的“石像生”,即“象征生命”之意,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威仪,意在驱逐鬼怪邪祟,给墓主的灵魂以庇护和帮助并带来吉祥。只有帝王陵墓或级别较高的官员墓前才配享有石像生,而石虎则设置于中高级官员墓前。该石虎作睁目昂首,蹲坐,手法简练,造型雄浑,具有典型辽金时期风格。同样作为“石像生”的还有这尊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原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的金神道石刻(石虎)。可以看出,这尊石虎的风格与上一件颇为相似。金神道石刻(石虎)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原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此尊石刻采用圆雕形式,汉白玉石质。雕刻技法朴实,呈坐式,虎目圆瞪,形象朴实生动,给人以厚实稳重之感。到今天,我们已经带您看过了铜器、织绣、石刻……等文物上的虎也祝大家在虎年里虎虎生威虎年大吉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原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观复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