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博物馆漫步于石刻艺术长廊中

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博物馆内,有一座环绕博物馆一周的长廊,保存着当地发现的各个时期石刻文物,被称为“石刻艺术长廊”。年5月1日下午,在偃师博物馆参观时,我走进石刻艺术长廊,仿佛置身于“碑林”之中——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这座石刻艺术长廊为偃师博物馆的二期工程,分为东长廊、西长廊、北长廊东段和西段。在面积达平方米的展厅内,陈列着件(套)石刻文物,包括石碑、雕像、翁仲、墓志、画像石和画像砖等。

从东长廊开始,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可以看到东汉至民国时期的石碑。随后,在西长廊内,主要展示不同时期的画像石、雕像、翁仲、墓志等其他类型的石刻文物。漫步于长廊之中,能够感受中国几千年石刻艺术的辉煌成就。

1.安乡侯张禹墓碑东汉永初七年()

年,出土于偃师县高龙镇中友电力公司院内的西晋墓中,高厘米,宽72厘米,厚6厘米。汉明帝永平八年(65),张禹在洛阳为廷尉。汉章帝、和帝、殇帝、安帝时期,张禹不断被提拔,委以重任,恩宠有加。张禹死后,陪葬皇陵,此碑的内容对研究东汉帝陵南域定位有重要价值。

2.肥致碑东汉建宁二年()

年7月,出土于偃师县南蔡庄村砖厂汉墓,高98厘米,宽48厘米,厚9.5厘米。在碑文中,充满神秘的道教色彩,详细介绍了肥致作为方士的生平事迹,既有墓碑的特征,也有墓志的性质。

3.题字黄肠石东汉永平十四年至建宁三年(71—)

年至年,相继出土于偃师县寇店村、九贤村、大口乡宁村等地,长约75厘米,宽约40至90厘米,厚约34至47厘米。这里展出的仅为大口乡宁村汉桓帝宣陵陪葬大臣墓出土的部分黄肠石,表面字迹粗狂,均为隶书字体。

4.荀岳墓碑西晋元康五年()

年,出土于偃师县南蔡庄村,高厘米,宽40厘米,厚9厘米。碑正面刻荀岳死葬年月、皇帝赐墓田、葬钱的两侧诏书和吊祭之事,碑背面刻荀岳名讳、出生年月和任职情况,碑左侧刻子孙历官年岁,碑右侧夫人刘氏信息。

5.翟兴祖造像碑北魏正光四年()

年11月,征集于偃师县南蔡庄乡宋湾村,高厘米,宽39厘米,厚11厘米。在碑前、后、左、右均有造像,形式分为高浮雕和浅线刻,包括佛龛、故事和施主肖像。在正中间有造像记中,讲述翟兴祖等人发愿造像之事。

6.平等寺造像碑北齐

这四块造像碑原本位于汉魏洛阳故城东米的寺里碑村南,包括北齐天统三年()邑主韩永义等人造像碑、崔永仙等人造像碑、北齐武平二年()邑师比丘僧道略等三百人造像碑、北齐武平三年()冯立翊王造像碑。

7.大唐二帝圣教序唐显庆二年()

此碑原本位于偃师县老城文庙内,在“文革”中被砸烂,残存两块约占全碑三分之一。碑文分为两大段,第一段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第二段是唐高宗李治所作的《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宣传和阐述佛教哲理,高度评价玄奘的精神。

8.“龙马戏璧”墓门西汉

出土地点不明确,高92厘米,宽厘米。模仿墓主人生前宅第建筑,左右对称的墓门,刻二龙二马戏璧。既有迷信题材,也有写实内容,反映了西汉晚期以来的“人君以龙威自况”的神龙思想和升仙意识。

9.石人东汉

原本位于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南门外,年代久远,头已残缺。仅存的身体,穿着长袍,巍然站立。双手放在胸前,正在恭候来者。当时,在陵园之中,这样的石人起到护卫的作用,见证了东汉王朝的兴衰历史。

10.石棺北魏

5年11月,出土于偃师县杜楼村北魏壁画墓,长约厘米,宽约厘米。在这件石棺所在的墓室的顶部和两侧的墙壁上,有石灰等原料制作的壁画和许多奇特的图案,初步判断为“天相图”。

11.浮屠石塔唐

原本位于偃师县李村尚庄,可能是曾经寺庙内的遗物,平面呈四方形塔,由青石垒砌而成,高度约3米,边长约0.5米。当时,佛塔一般为单数,以七层最为常见,有“七级浮屠”的美誉。

12.郭虚已墓志

年,出土于偃师县首阳山镇砖厂,为当前我国发现颜真卿最早的书法艺术作品。此墓志青石质,长厘米,宽厘米,厚16厘米,盖顶篆书“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志文楷书字,有浅线界格,端庄工整。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904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