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榆林异族入侵必争之地,

毛乌素大沙漠南缘的风貌粗犷、雄浑、豪迈,犹如那长长的历史画卷。大漠孤烟看几许长城墩台、烽火燃,长河落日有多少金戈铁马、战鼓鸣。

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近这个从被绿洲剪碎的大沙漠当中,从苍凉的古代战场上,从郁郁葱葱的田园中,渐渐地显露出了塞上文化名城榆林的身影。

作为大漠古战场以及当今的绿化防沙工程,正是榆林这座文化名城历史的构成。千百年来当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旦窥视中原大地的时候,榆林便成为异族入侵首当其冲的必争之地。

远在公元前年至年两年间,当时的大秦王朝的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众北逐戎狄,却匈奴七百余里。为了防止游牧部落的入侵,还建造了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

就是榆林城西四十五公里处的一段秦长城遗址,更久的年月,虽然此段长城的面貌已发生很大变化,但这特有的夯土层,给了这段长城的历史岁月以科学的论证。

无论是北方的匈奴族也好,突厥族也好,以及后来的党项族,蒙古族也好,他们同我们大汉民族的关系,时而是战争风云突起,时而是笑歌花语言欢。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就是这样跌宕起伏,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小编可以说这正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

在大隋王朝的德晋县,不知在何年何月毁于兵火,成了这样一片瓦砾世界。不过日后这个地方称作“白城台”,为公元六世纪大夏国国王赫连勃勃所建,有人说是他存放军粮的地方。

榆林城北大沙漠中的大坟滩里,埋葬着成吉思汗第十九世孙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这是一位博学多闻,注重民族团结,很受蒙汉两族人民尊重的人物。

榆林周围的这些遗迹表明,这是一个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地方。榆林城也就是在这种历史文化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眼下我们所看到的榆林城,建于明朝初年,也就是公元年。

公元年,延绥镇都御史余子俊,曾将延绥镇治所由绥德迁入此地,按现在的说法榆林就成为大军区的所在重地。榆林城墙背靠大漠,高大宽厚,醒目壮观,其军事性质是显而易见。

“凌霄塔”依然那样古虬苍劲,历史的战火给它留下的累累弹痕,现在依稀可见,也给榆林名城平添了几分壮烈、几分豪气。

“新明楼”这幢建于正德年间约公元十六世纪初的楼阁,高28.2米的三层楼阁,诺大的楼阁全靠这二十八根木柱支撑,显示出一种宏放和雄力的结合,显示出一种劲健和潇洒的意境。

透过“新明楼”可以遥见“万佛楼”,这是一幢清朝康熙年间的建筑物,与之相对应的还座落着钟楼。

“梅花楼”是唐朝寿宁寺遗留下的一个楼阁,虽经历代修葺,毕竟年湮代远,显得古老而破旧。但“梅花楼”下绿树成荫、花木纯粹,这就是被誉为榆林八景之一的“普惠泉”。

普惠泉水清澈凛冽、甘甜适口,榆林人称他为桃花水。好水出好豆腐,于是泉水下边又有著名的豆腐巷。

当然,今天豆腐巷的居民大多数已不再像先辈那样从事磨豆腐的生涯了。然而在这青砖铺地、青堂瓦舍、鳞次栉比的古巷内,却还保留着另外一种遗风。

几百年来榆林城作为边关重镇,曾经驻扎过全国各地的戍边将士,历史上明朝的正德皇帝和清朝康熙大帝,都曾光临过榆林,他们带来的宫廷音乐加上戍边将士的南腔北调,经过长期融合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音乐小调”。小调有民歌的甜美,也有江南丝竹的韵味,

榆林城虽然紧靠毛乌素沙漠,但这里却水系丰富,河流众多。因此,这里又给后人遗留下一些宝贵的多种样式的古代桥梁建筑。除了普济桥、永济桥之外,城南二十公里的榆溪河上的这座归德堡桥,特别值得一提。

在几百年前的明清时代,榆林城是通往靖边、定边以及宁夏的关口要经。岁月的流逝和河水的冲击,使它变得如此苍凉和残破,这景象很难让人想起它当年那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繁茂情景。

榆林的宗教文化虽不及其他地方博大恢弘,不过大有大的气魄,而小且有小的怡趣。地处大漠,一湾清溪,几株绿树,悬崖上凿有石窟名曰“千佛洞”。

千佛洞”洞中有上千尊浮雕石像和优美的壁画,至今建于年代已无法考证。但一般陕北石窟都有着上千年的文化历史,那么“千佛洞”的文化历史,定然也是相当久远了。

我们从这些雕像来看,它们的服饰和头饰,又很像草原游牧民族的打扮,仿佛还带着大漠的风沙,这在其它佛教遗迹中是很少见到的。

位于无定河边的“悬空寺”,是公元十一世纪西夏王朝开凿的,寺庙悬在半山腰,与石山浑然天成、险峻秀美,洞内文物闪耀着久远年代的原始文化的光辉。

“戴兴寺”位于城内驼峰山上,是明朝正德十年间,即公元年的建筑物,距今已有将近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位于城东六公里处的“青云寺”,虽然被大沙漠包围着,但下边却有清溪环绕,田园中点缀着绿树繁花,这也是陕北最大的一处佛道合一的寺观庙院。

整个庙观的建筑恢宏壮丽、整齐划一,有大殿配殿上百间,大小四合院几十处,飞檐翘角、屋脊兽头也挺别致,晨钟暮鼓镶嵌在整个建筑群中间,“青云寺”是当年陕北仿古建筑中最大的修缮工程。

其实这些精美的古代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存,都与明代万里长城息息相关,有了万里长城才有了榆林城这么一个边关重镇,才有了这些精美的建筑和文物。

明代万里长城在榆林过境一百多公里,有墩台二百一十座,位于城北五公里的“镇北台”,是万里长城线上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著名要塞,它台高四层,周长米,面积平方米。虽然这里没有花香、没有鸟语,但它却充溢着凝重和庄严。

“镇北台”第二层南门洞的横额上,镌刻有镇守榆林的明朝将领涂宗浚的手书“向明”二字,“向明”就是心向明朝,用以表明他当时的爱国保边的决心。

“镇北台”下边就是有名的榆林盛景“红石峡”,红石峡两侧石壁似如刀削,西壁高13米,东壁高11.5米,两壁凿石为窟,共有四十四窟。

难能可贵的是“红石峡”两壁上的摩崖石刻,琳琅满目,题词、题字、碑碣大小不一,共达一百六十一块之多。自大者有六米高,自小者不及方寸。特别是有一处是蒙文石刻,更显得珍贵。

几百年来“红石峡”名冠边塞,每当封疆大吏和达官文人来到榆林城的时候,必先到这里,或把酒临风或吟诗作赋,偶有锦囊佳句并把它刻在石崖之上畅志抒怀。

今天“红石峡”作为榆林地区的名胜古迹,已成为人们游览休息的好地方,榆林城地处毛乌素大沙漠的南缘,素有沙漠之城的称呼。历史上有“榆阳三拓”的传说,意思就是榆林常被沙漠进逼,曾向南迁徙了三次。

苍天悠远、看莽莽高原无穷起伏,当引人遐想无限、大河奔突,顾滔滔长流、浊浪翻滚,曾淘尽几多历史风云。

今天榆林人民开展大力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种草等措施,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进沙退已经成为榆林人向大自然斗争的主旋律。美丽的绿色,正在谱写着榆林这座文化名城未来的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73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