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繁荣。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铜镜铸造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铜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
秦至西汉前期,铜镜仍沿袭战国镜的风格,最流行的是蟠螭(虺)纹镜类,所不同的是地纹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博局纹和四乳草叶纹等新纹样和铭文装饰,这时期铭文只是作为某些纹饰的一部分,如“大乐富贵”、“常毋相忘”等,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
西汉中期铜镜工艺高度发展,形制和花纹出现了显著变化,镜面增大,镜壁加厚,弦纹钮和桥形钮少见,代之而起的是半球形圆钮和连峰钮、兽形钮等,平素缘或内向连弧纹缘。
主题纹饰广泛使用四分布局方式,即以四乳为基点将镜背分为四区,其间布置主题纹饰。同时,这时期铭文已经成为铜镜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铭文有“见日之光”和“昭明”等,字体多为镌刻秀丽的篆书体。战国以来流行的地纹已经消失。这时期流行的镜类有星云纹镜、日光镜、昭明镜、重圈铭文镜、禽兽纹镜、连弧纹镜等。
西汉后期至东汉中期,铜镜工艺又有新的变化。镜背纹饰由静化趋于动化,出现了象征祥瑞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各种瑞兽、禽鸟和具有升仙之意的羽人等形象,图案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表现手法仍以阳线勾勒,但比以前更细腻,非常美观。流行的镜类有四神博局镜、四乳禽兽镜和多乳禽兽镜等。
东汉中期南方盛行以神人车马和瑞兽为题材的画像镜,以浮雕技法表现画面,别具一格。这一时期铜镜注重边缘装饰,多在边缘上饰花纹带。
同时,铭文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常见的铭文有“尚方”、“善铜”和纪氏铭等,并出现了地支十二字和七言韵语。如“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寿而山石天之保今”和“汉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等,都是当时最流行的铭文。
“尚方”是指官方作坊制作的铜镜,而“汉有善铜出丹阳”则指铜镜原料产于丹阳。这些铭文不仅反映了汉代人乞求祥瑞避邪和升仙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商品宣传性质。
东汉晚期出现的神兽镜和龙虎镜等,采用浮雕技法,使镜背纹饰成为半立体状,高低起伏,形象逼真。同时,也出现了以剔地平雕技法刻划的龙凤纹镜、对鸟纹镜和变形四叶鸾凤镜、变形四叶兽首纹镜等,图案清晰,具有剪纸效果,富有民间艺术风味。
纹饰布局也有新变化,出现厂“轴对称”的新方式,如直行铭文镜类,即在钮上下直行书写“位至三公”或“可至三公”等铭文,两侧对称饰双夔纹或双头龙凤纹。使内容和形式更好地统一。这时期铜镜铭文有“位至三公”、“长宜子孙”和“君宜高官”等,反映了当时人们渴望高官厚禄、子孙繁昌和家常富贵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