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幅所限,皖南卢村分成了上下两篇。话说在宏村呆了3晚4天,就想着去周边转一转,先去卢村看看。卢村距离宏村仅有2公里多,且一路风景秀美,特别是在每年的11月末,这里就美成了一幅画。
卢村,又名雉山村,安徽省黟县宏村镇辖村。卢村古民居群为清道光年间四品朝议大夫卢帮燮所建,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志诚堂、思齐堂、思成堂等宅院。
流经卢村的小溪叫做卢慈溪。卢村很小,几栋老宅很快逛完,各幢建筑独为一体,又通过暗门、巷弄、过道等相互连通,关起门来是独家,打开门却又相互通联,既方便生活,又有利于家族之间的联系。
小溪边一家农户门前晾晒的腊鸡,在晴朗的天气,将腌制好的整鸡起卤,将鸡坯这样晒三个日头,基本上就可以收起了。腊鸡色泽金黄,造型美观,肉质细腻,油润味鲜甜,腊香浓郁,蒸制、煮食皆美味可口。似乎这里的腊鸡很有名气,几位游客正在与农家讨价还价,还可以快速,挺方便的。
小溪旁的古宅看样子年头不短了,门前种植了许多的鲜花,让古宅增添了一抹亮色。
卢村卢慈溪的左边都是这样的小巷子。
卢村卢村又名雉山村,地处交通要道羊栈岭南侧。据《黟县雉山卢氏宗谱》记载:卢氏与姜氏同源,卢氏之先自太公封于齐,后裔姜高因战乱曾采食于芦,为使后裔牢记艰辛,因此以卢作为姓氏。
汉高祖时,卢绾开国有功,封为燕王,封地在河北涿郡,后改为范阳郡,其后裔卢冬美的儿子卢易迁居安徽宣城。卢易生子卢振迁太平县葛村,就是现在的黄山区郭村一带。卢振育有三子,第三子卢玄看到黟北山川秀丽、土沃泉甘,十分爱慕,就在南唐末年由葛村迁往雉山,成为雉山卢氏的始迁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沿着幽深的小巷走进去,按照路标你会路过很多的古宅子。
这里号称卢村的一线天,高墙夹拥狭窄的石板路,感觉有些压抑。
贤德堂
崇德堂,门罩高峻,两柱三重檐牌坊式样,石质隽永。在卢村,甚至在皖南的各个古村落里,写生的学生们,更像是这里的主人。
思义堂,隐于陋巷,未对外开放。门罩雕刻古朴,阴刻斜万字纹为主线条,元宝和方框里的人物浮雕早已不存。
这里到了景区的出口,但没看到有游客从这里出去,真怕走丢了,原路返回最稳妥了。
皖南的晒秋。每年的11月份开始,安徽皖南这片土地迎来了一年中最好的时节。芝麻、棉花、玉米、南瓜、辣椒等农作物,有的躺在庭院晒场,有的挂上廊桥木构。远远望去,黑的、白的、黄的、红的,晾在长长圆圆的晒匾里,仿若色彩斑斓的调色盘。
秋收之际的农事活动,在岁月流走中慢慢变成了晒秋民俗,成为人们庆祝丰收的独特仪式。“徽州晒秋是从东汉开始的,一是为了方便冬天储藏,还有就是代表丰收的喜悦。”
这是我此行第一次看到的晒秋,皖南匠心独具的晒秋,让国内外的摄影师们蜂拥而至。我在接下来的行程里,有幸观赏到婺源篁岭和徽州阳产的晒秋美景,难忘那“掉落人间的调色板”般的震撼,下面会慢慢分享,莫急。
一路小巷子弯弯绕绕,总感觉像在探险,早已没了方向感。回到宽敞的溪边,才稍觉压抑的气氛得以释放。
卢村选址巧妙,“依山建屋,傍水结村”,利用流动的溪水和丰富的山林资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得村落的选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阿婆在洗菜,鸭子在自由自在地游弋,远处还有艳丽的红叶,好一派绝美的田园风光。
卢村人傍水而居,枕山面河,结庐人境,天然而自足,你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吗?
卢村的游客并不多,以写生的学生们居多,我在卢村逗留了两个多小时,仅看到了一个旅行团过来。这家在大兴土木,是要做一个客栈吗?希望这里的村民能快点富裕起来。
一位老人在午后的阳光下打盹。
从卢村景区出来,恋恋不舍地回望卢村,再见了,静谧祥和的世外桃源。前面简要介绍了卢村的情况,其实,最重要的古宅却轻轻掠过了,而恰恰是这些古宅,才最有意思,最有故事。
回到了省道上,慢慢走回宏村。
现在的卢村基本格局仍沿循最初的形态,不断拓展。主要建筑是三十三代传人卢帮燮于清朝道光年间所建。卢帮燮家财百万,后官至四品奉政大夫、朝议大夫。他娶下一妻五妾,分居不同厅堂,至今完好,成为卢村胜景。关于古宅的故事,我们下文见。皖南宏村徒步去卢村(上),多了点烟火少了些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