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形与质完美结合金与银

从战国到近代,从收藏到复制,从传承到创新……走进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仿佛走进了中国古代金银器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金银器散发着熠熠的光芒,向来者讲述曾经的故事。

金、银自古即是财富和吉祥的象征,而金银器实现了形与质的完美结合。日前,记者感受了金银器令人惊叹的构思、鬼斧神工的技艺,还有那扑面而来的沧桑。

全省首家以金银器为特色的博物馆

在千年古刹白马寺西侧,有座唐式风格的院落,这里就是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该馆由收藏家王亚强集多年收藏所创办,是我省首家以金银器为特色的专业性民办博物馆。

王亚强介绍,该博物馆目前藏有战国至近代的金银铜器文物余件(套),藏品包括金银茶具、饮食器具、古代饰品等,种类齐全,造型繁多,质地精良。室内共设4个展厅:第一展厅为金银器珍藏品特展,陈列着战国至明清时期的一些金银器物;第二展厅为金银器复制精品展,展品主要以复制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佛教金银器和四川彭州出土的宋代窖藏金银器为主,复制品完全按照原物1∶1的比例精心制作,重量与出土的原物相差不到5克,仿真效果惟妙惟肖;第三展厅为金银器工艺专题展,介绍鎏金、簪花、掐丝等制作工艺和历史;第四展厅为金银器精美礼品展,主要展出银壶、纯银保健杯等茶具。

金银器的制作和使用已成为中国古代特殊的文化现象,包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内涵。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收藏金银器具之多、领域风格之多、跨越年代之久,让人不禁惊叹中国工艺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里,您将领略许多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也将感触各个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镇馆之宝展示

战国兽面纹金牌饰

战国兽面纹金牌饰。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长10.1厘米、宽7.6厘米、厚1.9厘米、重97克。体呈长方形的兽面脸,兽脸阔,舌短,似桃形,顶端呈“山”字造型,造型别致,纹理清晰,极其罕见,是我国古代早期金银器的代表作之一。

花叶纹金发饰,唐代

花叶纹金发饰,唐代。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发饰以薄金片为底板,金丝盘卷成花草形,上面焊有掐丝和小金珠,掐丝内镶嵌有绿松石和宝石。正中发饰高11厘米,重33克,上端站立一只凤鸟;金钗头用薄金片焊接而成,表面铺满细微金珠,钗头镶嵌绿松石。整套发饰极为讲究,是唐代皇族所用饰物。

金耳环,唐代

金耳环,唐代。高5.6厘米、重17.55克。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金耳环的样式接受了波斯萨珊文化的影响,以金片焊接,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环状,镶嵌宝石,中间为圆球形,表面系细小金珠装饰,下部为方形金片焊接似塔形,最底部以五个小金珠焊接加以点缀,整体形态优美,工艺精湛。

金带扣,宋代

金带扣,宋代。上:长7.05厘米、宽6.7厘米、厚1.5厘米、重76.81克;下:通长12.7厘米、宽6.1厘米、厚1.5厘米、重.66克。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扣环呈扁圆形,环顶浮雕花草纹饰,扣身背面锤揲成型,再与正面錾刻细节,表面高浮雕图案,图案展现了三个小孩嬉戏于牡丹花草之中,呈现一幅精美的戏婴画面。小金带扣与大的型制基本一样,属高浮雕工艺。

卷草纹金梳背,唐代

卷草纹金梳背,唐代。长6.1厘米、宽1.4厘米、厚0.5厘米、重4.91克。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用薄金片制成,半月形,中空,上端可插入骨木梳齿,金梳背表面用细金丝勾出卷草花朵纹饰,顶部焊以连珠纹装饰,这种掐丝、炸珠和焊接工艺,堪称金细工的佳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宋代金簪

宋代金簪。长24.5厘米——30.8厘米、重10.68克——40.23克。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三根形制相同,簪头以圆球形高浮雕工艺雕刻牡丹花、凤鸟图案,簪体圆长,簪体焊接与簪头上,其中两根簪身上半截以凤鸟尾部加以花卉纹雕饰,形象生动。另一根簪头形状特别,似耳勺状,比较少见。

宋代金钗

宋代金钗。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金钗四件,呈状,长26.2厘米,总重.25克。均为一金长条形敲打对折而成,通体素面,似经常使用,多弯曲不直。

花鸟四曲银鎏金盒,唐代

花鸟四曲银鎏金盒,唐代。直径6.9厘米、通高3.9厘米、重64.86克。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银板锤揲、焊接成型,以子母口相合,整体纹饰鎏金,圈足外撇,顶、底部均錾刻纹饰,顶部中央錾刻两只飞鸟,四周以团花装饰,边缘单相仰莲瓣一周,盒壁錾刻一正两破式海棠瓣二方连续图案,圈足底沿刻一周莲瓣纹。

鎏金银碗,唐代

鎏金银碗,唐代。大碗:口径18.5厘米、高6厘米、重.52克;小碗:重.35克。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两件形制纹饰基本一致,敞口,碗内壁通体光滑,锤击成型,碗身錾刻有六朵团花,纹饰鎏金,矮圈足底,造型美观大方。

鎏金龙纹银盘,唐代

鎏金龙纹银盘,唐代。口径15.3厘米、高4.1厘米、重克。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银盘打制成型,侈口,沿小内收腹微丰,作四瓣形,圈足底,口沿一周錾刻有简化的莲瓣纹,腹部出筋四道并将其团花纹饰亦分作四组,盘心锤雕出三爪行龙,其图案精细,行龙周围以鱼子纹地装饰,整体纹饰鎏金,为一件佳作。

鸿雁纹鎏金银腕钏,唐代。直径6.5厘米、重38.32克。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腕钏以银片锤打而成,钏面中间宽,两端窄,开有豁口,钏面錾刻鸿雁纹,纹饰鎏金,钏面有一条明显的纵向凸棱,两头捻搓成细丝分别折回,各缠十六圈做成开口,使用时可根据手腕的粗细调节银钏开口的大小,是中国古代妇女喜爱的首饰之一。

鎏金云头形银盒,唐代。长8.1厘米、宽4.2厘米、重74.31克。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盒为云头形,身扁,锤打成器,盒顶錾刻有一蜜蜂,器形独特,纹饰精美。

猴鹿纹银盘,宋代

猴鹿纹银盘,宋代。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直径17.2厘米、高1.4厘米、重克。银盘锤打而成,盘底纹饰高凸,呈半浮雕状,盘内中心为一湖泊,环绕湖泊装饰有两猴和两鹿,其间布有山石花草。两猴攀骑在树上,两鹿漫步在湖堤,意趣生动,惟妙惟肖。因猴通“候”,鹿通“禄”,所以此盘具有高官厚禄之吉祥寓意。

双凤纹银盒,宋代

双凤纹银盒,宋代。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直径17厘米、高5.1厘米、重.55克。顶部中间饰一周凸弦纹,弦内饰双凤对飞图,双凤之中饰折枝牡丹花一束,两凤对飞形成一圆形,弦纹外饰一周缠枝牡丹花纹,纹饰下均有小碎点纹地,整器锤揲加工成型,纹饰半浮雕式。

缠枝卷草纹高足银杯,唐代

缠枝卷草纹高足银杯,唐代。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口径5.15厘米、高度5.7厘米、重56.21克。此器锤击成型,腹部平錾缠枝卷草纹,通铺鱼子纹地,圈足面錾忍冬纹一周,此杯刻工精湛,在唐代颇为流行。

双狮卷草纹银杯,唐代

双狮卷草纹银杯,唐代。直径5.5厘米、高度4.8厘米、重77.89克。此器锤击成型,腹部以浅浮雕装饰威猛狮子两只,并伴以卷草,口沿下一周连续S纹饰,整体器型极其精美。

缠枝纹三足银罐,唐代

缠枝纹三足银罐,唐代。腹径4.85厘米、高5.1厘米、重44.39克。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小口,束颈,鼓腹,圆底,伞形盖,宝珠形盖钮,盖钮之间有六瓣形银垫,鼓腹的下部焊接有三个兽足,圆形底,通体以缠枝花草纹装饰,锤击成型,整体浑圆大方,造型美观。

银方箱,宋代

银方箱,宋代。直径7.4厘米、高11厘米、重.82克。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整器采用锤揲、焊接成型,箱盖为盝顶形,顶上有飞翔于云中的凤鸟两只,上下以子母口扣合,箱体呈四方形,四面平錾花鸟人物,亭台楼阁,铺鱼子纹地,箱底以两条弦骨装饰,弦骨中间錾刻瑞兽,方箱后面有两个钩环,正面有锁纽与银锁连接。

银龙头衔环耳杯,五代

银龙头衔环耳杯,五代。口径9.75厘米、高3.3厘米、重.08克。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敞口,素面,平底,无圈足,单耳,耳做成龙头形状,嘴含一环,形象栩栩如生。

银鎏金兽首盖碗,西汉

银鎏金兽首盖碗,西汉。直径15.5厘米、高11厘米、重克。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为西汉时期的食用器具,其制作主要采用锤揲、焊接、鎏金等工艺,通体圆润无纹,在碗体双耳及碗盖中央部位饰有兽形部件,碗底及兽形部件处鎏金,整体感觉简洁而不失庄重,实属我国古代早期金银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一。

四狮纹高足银杯,唐代

四狮纹高足银杯,唐代。口径5.4厘米、高6.6厘米、重62.34克。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银杯锤打而成,深腹,高足,足底呈喇叭状,高圈足上部为一小平盘,与杯身焊接相连,杯体内壁光滑,杯腹錾刻有四狮卷草纹饰,满铺微细鱼子纹地,是唐代中期八世纪前半期流行式样,刻工精细,工艺较高。

银元宝,唐代

银元宝,唐代。长14.4厘米、宽8.9厘米、重.47克。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系铸造而成,两头翘起,中间为平面,腰部内收,底部刻有“王”字底款,形制极其美观。

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30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