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江西都昌鹤舍村古建筑,给人一种田园古

大家好,欢迎来到疯疯沙哈,今天我们去江西看看!

江西都昌鹤舍村古建筑格局与文化价值初探

鹤舍村位于都昌县苏山乡苏山村委会,距苏山乡政府四公里,属苏山乡的第二小集镇。距九景高速十公里,省级袁多公路穿村而过。从九江市驱车至本地,只要一小时。环鄱阳湖游船,从湖口鞋山上水,不要半小时即可登陆,发展古村旅游的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鹤舍村古建筑甚多,它见证了该村从明代向现代转变过程中居住模式的变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建筑价值。鹤舍村古民居的建筑形式、构造和装饰具有地方特色,保存下来的以清代天井式民居为主。民居的外部采用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外形结构,对称式分布前后天井、正堂和后堂、左右厢房,大部分为穿斗式或穿斗与抬梁式相结合的木构框架。

天井是属于建筑本身的内部空间,是为了解决通风、采光、排水问题而作为室内空间存在的,解决了潮湿的春、夏雨季,户内采光通风创造了良好的居住条件。民居的装饰主要着力于室内空间上,特别是沿天井的内界面上,正堂天井周围的隔扇、门窗、梁坊、柱托、撑拱等都有装饰。民居两厢的装饰也十分精美,木雕与建筑构件结合为一个整体,运用浮雕与阴刻的结合把花卉鸟兽和吉祥图案等复杂纹样与戏文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富丽堂皇。民居的砖雕、石雕也是上乘之作,可称得上是民间雕刻艺术的博物馆。

一、鹤舍村的历史沿革、自然与人文环境

鹤舍村始建于东汉末年,成村于明代中期,发展于清代中叶,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全村为袁姓一支聚族而居,是一个耕读并重,农商并立的历史古村,全村现有户,余人。

东汉末年,鹤舍此地仅有茅舍几间,传说属当地善者所建,供过往客人歇脚暂留。此后,入住者或游民、或商贩,大都短期逗留,时间长者一年半载,时间短者,十天半月。来者将茅舍修修补补,因此人去后茅舍依然存在。如此延续,始终保留着几间舍屋,并无村名。

时至东晋,鹤舍对面的元辰山来了一位湖南郴州人,名苏耽,其寓居于元辰寺,止息炼丹,得道成仙。元辰山故得名苏山。苏耽,又名苏仙公,少丧父,事母至孝。相传有一天把家里打扫干净,母问甚故?耽说:“我仙道已成,天帝来召。”母说:“尔成仙后,谁来养我?”耽指一木柜说:“尔所需要的东西里面都有。”又说:“明年地方上要发生大疫,母可取庭前橘树叶和井水煎汤以救。”随后,有白鹤数十降于门,耽遂乘鹤仙去。不久,地方上果疫,母按耽所说,救活了许多群众。隔了很多年,一日,有白鹤来,止于舍屋楼上,人或夹弹弹之,鹤以爪攫楼板,似漆书云:“城郭是,人民非,三百甲子一来归,吾是苏君弹何为?”故此,舍屋得名鹤舍。

明正德年间,先祖天享、天衡、天洞率领族中子孙定居于此,在几间茅舍的基础上,逐步扩建住房,终成村落。

成村后,袁氏沿用鹤舍为村名,按照古代宗法制度,建祖堂,修族谱,订族规,在族中建立起尊祖敬宗,强化族权,继承祖德的宗法秩序和道德风尚。以繁衍“汝南世家”为荣,以继承“卧雪家风”为训,袁氏奉“耕读为身家之本”,教育子孙力田勤书。始终以先祖袁安公为启示后裔之典范。

鹤舍村土地肥沃,百姓勤劳,全村始以农业为主,耕读结合,农商并存。百姓有句口头禅:“买卖兼田作,大钱要用小钱剥。”他们农时勤于耕耘,闲时则三五成群结队挑柴到距村十华里的鄱阳湖畔“屏峰河商摊”去进行交易,换来鲜鱼鲜虾和一些日用品洋货,在回家的路上,串村叫卖。也有的推着土车跑脚力,送人进城,推人下乡。因当地在景德镇从事瓷业的人较多,这些跑脚力的大多是跑景德镇。人们习惯说“上镇下乡”。来回四百多里,只用两到三天,赚回的是辛苦钱。还有的在家里开个小店,或鸡毛换灯草,或谷子兑油盐,至今,还有原来店屋墙上留下的油盐酱醋墨迹。

清代中期,村里有位先祖,名叫袁蕃杰,是个卖豆腐的,他凭着勤俭起家,赚了一些钱,就到景德镇做瓷器生意,生意非常红火。之后,他儿子袁绍起继承了他的事业,发展到拥有七幢瓷窑加数十间店铺和坯房,成为当时有名的企业家。村里大部分古民居都是他投资兴建的,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很多人都外出创业,一时间,全村经济繁荣,大兴土木。

袁氏族人事耕经商不忘业儒,十分重视教育。成村伊始就办起了私塾。清初,为了满足本村子女就读,亦方便外村外乡人求学,村里投资盖了一栋四合院式的学堂,取名“浣香斋”,从此,这里一直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书香门第因此也成了鹤舍村的雅称。该村清代举人袁成璧,曾任浙江汤溪县知县。在中举时,主考官在他试卷上批有八个大字“文章颇可,字冠全场”。他的旧居“大夫第”尚保存完好。

民国初期,该村学者、诗人袁铁梅,为江西省议员,他的儿子袁训芷曾留学日本,著有《铁血青年》一书。民国后期,全村在国民党任职的将、校级军官就有十余名。其中袁治为黄埔军校第十三期学生,曾任省保安团少将参谋;袁武扬为黄埔军校第十三期学生,曾任保安团上校大队长。这些国民党军官眷恋自己的家乡,解放军的炮声没有把他们吓得随国民党的残兵败将溃逃台湾,而是选择了解甲归田,他们的命运不可抗拒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鹤舍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左有小溪绕村而过,小桥流水,涓涓不断;右有公路,交通方便,南来北往,车水马龙。村内巷道纵横交错,村前池水明清如镜,村外群山,环抱连绵。成片的古民居在青山绿水的陪衬下,显得别具风貌。

据统计,村中现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建筑有23栋,占全村现有建筑的40%,祖厅三进,占地平方米,巷道15条,平均宽度1.5米,总长度米,石砌长方形池塘一口,占地平方米,民国初期建小洋楼一栋,占地平方米。全村古民居、石巷保存完好程度在95%以上。

二、鹤舍村古建筑格局的演变和布局特色

鹤舍村在始成村落时,建筑并无预先特定的规划,多少年来随着人口的繁衍、经济的发展,屋舍逐增,范围渐扩,大致呈自然发展的状态,直至清代中期,全村经济繁荣,村民大兴土木之时全村才有了总体规划。以祖堂为核心,村向统一朝西,村型成“丁”字排列。数百年来,由于以宗亲为核心的分户别派及其凝聚力,先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加之本村历史和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宗法制度的约束力,以及风水学的影响,期间的建、拆、迁、毁活动,不仅未使村落布局出现零乱之感,而且始终处于较为有序的拓展之中。

对于明末清初时期统一建造的徽式建筑,自古至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建新宅不拆老屋。因此,村里0平方米的明清建筑仍然不失遗韵。后裔有诗曰:“自然保护未成文,后裔循规代代珍,画栋雕梁千古秀,深藏幽韵醉游人。”概而言之,鹤舍村布局结构有以下较明显的特点:

1.群山怀抱、溪水环绕。左有南山来龙,右有柳峦镇虎,前有苏峰映秀,后有云巅倚护。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聚众山之水绕村而过,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充分给村民以灌溉、洗涤、饮用。

2.徽式建筑飞檐翘角,青砖灰瓦,雕龙画凤。巷道纵横,深若迷宫。近年来许多电影、电视片到该村拍摄镜头,其中反映李烈钧讨伐袁世凯二次革命的影片《铁血共和》,在此拍摄了大量镜头,电视连续剧《聊斋》也在此拍摄了片断。

3.祖堂宏伟,保存完整。上堂祖宗排位,庄严肃目;中堂麻石铺地,朱壁亮堂;下厅映山接秀,开门闪光。中堂与上堂中间有一大天井,两壁画有双龙抢宝、八仙过海图。虽然村内建筑密布,巷道狭窄曲折,但祖堂之前开门见远山,场地极空旷。出祖堂大门有一长方形池塘,面积约平方米。塘岸及四周空旷地均用花岗石铺设。古人称此塘为“溢香池”。池塘蓄水来自全村每栋屋雨从天井而下“四水归堂”后,再顺着相互连通的暗沟“四水归塘”,而后与溪水连通。

4.村北靠公路,交通方便,车来人往。村四周是农田,每当稻谷飘香,棉花绽放,徘徊在垅亩之间,观赏着古村特色,给人一种田园古村图的艺术享受。

三、鹤舍村的主要建筑形态和特点

1.古民居

鹤舍村现有的民居大部分为清代和民国初年建筑,也有少量的明末建筑。一部分现代建筑也分布在村旁的周围,古民居相对集中,排列连贯,便于保护和展示。鹤舍古民居,为典型的徽式建筑。系当时在景德镇的瓷业老板仿婺源房屋建筑图建造。青砖灰瓦,庄重典雅,翘角飞檐,雕龙画凤,是其总体风格。但又有较鲜明的特点:

(1)用料考究,牢固耐用。民居基础,土内用花岗石乱石砌平,出土后,再用花岗石条石砌1~1.5米高,然后墙体皆以尺寸较大的青线砖亦斗亦眠,熟泥灌斗。木柱为圆形,用料较粗,结实耐用,室内厅堂地面用传统的三合土铺平整结,天井四周用花岗石条石铺设。

(2)建筑讲究,装饰富丽。古屋都是长方形的大八间和小八间,大、小八间屋中都有天井取光,大八间上、下有宽敞的厅堂。上厅堂两边有两间正房;下厅堂及天井两边有四间厢房;上厅堂后有门通向后厅,后厅亦有小天井,两边有两间偏房,加起来共有八间房,因此称为八间。小八间多因面积限制,虽有上、下厅堂,但下厅堂较小,上厅堂两边有两间正房,下厅堂连着天井两边只有两间厢房。正厅后没有后厅。

小八间实际只有四间。无论大八间和小八间,正柱上和楼柱上都装有狮、虎、象、凤凰及寿星等木刻花撑,楼上各房间装有各式各样木刻花窗。厅堂四周装有木壁,顶端装有木顶,并刻有各种不同图案,如:“八仙过海”及四季名花等。木壁、窗棂及顶端用生漆漆成猪肝红色。每年春节到来前,都被擦洗得锃亮闪光。每逢下雨,屋上四面的雨水,全部从天井下泻,这叫四水归堂,象征着财不外流。整幢古屋都不向外开窗,象征着财不外漏。古屋大门上的门檐是古屋门面,制作雕刻得非常精致,上有花鸟禽兽木雕图案。

2.学舍

清朝中期建造的四合院式的学舍一所,取名“浣香斋”。因此,历史上也有称鹤舍村为学舍村(都昌方言“鹤”与“学”谐音)。“浣香斋”四间两层,花板木楼,因自古办学至今,成为危房。故改造成现在的钢混结构的小学教学楼。原屋已不复存,但原“浣香斋”石牌犹在。

3.巷道

村内巷道,纵横交错。地面全部用花岗石铺路,石底下是屋屋相通的流水暗沟。巷道平均宽度1.5米,长度左右延伸,长短不一,有诗曰:“纵横交错路迷人,似尽犹通左右伸,磨角拐弯何处去?岂知巷子有多深”。

4.小溪

小溪两岸用花岗石堆砌,隔五米、十米不等,架设一块石桥板,以方便村妇洗衣、洗菜之用。并横跨小溪两岸,架设石桥两座,给人以小桥流水的感觉。因小溪系“浣斋”学子洗砚之处,古人曾称小溪为“流香溪”。

四、鹤舍村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鹤舍村的历史、文化、建筑蕴含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缩写了耕读传家的文明史实。体现了勤劳能够致富,发奋可以治政,修身善于为人的处世哲学。应该说,这对于后人是有一定的昭示作用。鹤舍村与目前我国挖掘的其他历史文化名村比较,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既有古代农耕文化、儒家文化、商业文化、宗族文化、建筑文化,又有近代军政文化。内涵丰富,可供展示宣传的方面较多。

鹤舍村古建群大多为明清建筑,人文内涵丰富,自然环境优美。对研究明清时期当地村民对居住环境要求、审美价值、建造技术及经济状况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民居中许多雕刻各种图案的门窗等精美木雕,对研究当地能工巧匠的装饰技艺和审美情趣有较高的价值。古村落的选址合理,平面布局科学,排水系统完善,对今天新农村建设也有很多借鉴意义。年鹤舍村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15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