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南乡村尚德堂,一座具有厚重历史的民宅

文/宋显仁

桂平市中沙镇南乡村共有99栋古建筑,其中最有名的是尚德堂。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总摄影师高洪涛为拍摄《拔哥的故事》来到尚德堂取景时,为其留下了“南乡尚德堂,中华第一庄”的美称。

南乡大屋是当地人对尚德堂富有乡土气息的称呼。据韦家族谱考证,尚德堂由南乡大族韦正钰后裔、时任广东仁化县令的韦学通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年)。后来,韦学通的儿子韦如遂及其孙子韦嗣堂续建。韦嗣堂任广东知县时,北上述职,在京城大开眼界,于是萌生了按照故宫的风格续建尚德堂的想法。此后历时18年之久,尚德堂才得以竣工。

尚德堂建筑群坐东北向西南,属抬梁式砖木结构,硬山顶,规模宏大。平面布局稍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其间的楼阁与殿堂相通,房屋多达99间,分为三个部分。中间部分是正厅堂,也是大屋的主要建筑。正厅堂又分前厅、中厅和后厅,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各厅之间有天井相隔。大门设在前厅,后厅设神龛。后厅的背后是洋楼。大屋的右边部分为侧厅,是平常接待闲客的地方。左侧部分为内室,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其中有门房、绣楼,建筑的四角均建有晚望楼。尚德堂的装饰艺术很有特色,屋脊饰有花草或小蹲狮,封檐板饰山水、花鸟、人物等浮雕。后正厅、右一厅和洋楼内的天花均采用覆斗形藻井。庄园周围建有三个炮楼,四个城门拱卫,堂屋四周枪眼密布,不留射击死角,可见主人匠心独具。

整座尚德堂庄园有国画余幅,镜屏雕51幅,大型泥塑浮雕10幅。其中《龙凤朝阳》《双龙出海》《牧童晚归》《喜上眉梢》《金鸡报晓》《竹报平安》《千帆待发》等作品,各有特色,形神兼备,建筑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反映的是忠义、孝廉、和谐、感恩、亲情、志远、淡泊、长寿、喜庆、祥瑞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尽管久经风雨侵蚀,但这些作品的意蕴,却能够历久不衰,启蒙后人。

尚德堂正门上挂着“尚德堂”三个大字,是北京大学校长、著名书法家沈尹默所书。尚德,尚德,让人想起了汉乐府诗《长歌行》中的“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大门对联为“尚能绵世泽,德可振家声”,寓意崇尚道德,承前启后,恩泽韵长,显然是想让后人时时接受崇德家风的洗礼。

流经尚德堂的南乡河,据说由大容山的99条溪流汇聚而成。尚德堂根据这个数目,建了99间房屋,取汇纳百川之意。这里房屋虽多,陌生人初到如入迷宫,但却是房房相通,曲径回廊。尚德堂最大的大门向南,里里外外东南西北四向的小门则有多个。大门前和前中两殿各大厅的顶梁柱共有18条,全部用花岗岩石料由人工开凿而成。每条石柱高4.7米,都是从十多公里外的山地采运回来的,而且没有一丝裂痕,可见建造之初的艰巨。

尚德堂因由韦嗣堂主建,故别名嗣堂庄。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是广西融岭南建筑特色与西洋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典型民居。

走在宽阔幽静的南乡村大屋里,望着那些斑驳的墙体和在炽热阳光下变得灰暗的青苔,轻抚着那些褪了色的木桩木门,你也许会感叹岁月之无情。想想所谓“活在当下”,无非是要怀着感恩之心,做好应该做的,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当一切成为过往,我们希望留下来的,都是美好的记忆。

摄影/梁勇

作者简介

宋显仁,媒体从业人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贵港市作家协会理事。作品入选《中国百年诗人新诗精选》《中国年度优秀散文诗卷》《中国散文诗·精品阅读》《广西诗歌双年展精选集》《广西诗歌地理》《中国散文佳作精选集》《首届“莲花”杯世界华文诗歌大赛作品集》等多种选本并多次获奖。出版有散文随笔集《一样的天空》。监制多部微电影、广播剧、纪录片、大型话剧,荣获第三届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主单元十佳优秀作品奖、广西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届广西戏剧展演桂花铜奖、贵港市人民政府荷花奖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53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