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基础奠定艺术创作观念。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创建秦帝国,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等方面善于创立新制的一系列举措,成为这个时代所具有的一种理念,激励启发着秦人的创新意识。从而,秦人便能根据自己对美的理解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审美习惯,对前代雕塑艺术手法进行有所取舍的理性继承、自由组合、灵活搭配与大胆创新,最终在融会贯通传统雕塑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创作出了象征其强悍、扩张、进取的时代精神,反映现实军旅题材的典型——秦俑雕塑群像。不得不说,时代的包容并序造就了秦俑善于借助传统力量创建新艺术形式的思维模式,更是对秦俑釆用多样综合的雕塑手法和写实风格的重要引导。
深厚的艺术基础。秦俑雕塑从具有模塑与手塑相结合;圆雕、浮雕、线刻相结合;雕塑与彩绘相结合;陶塑与雕塑相结合的手法特点,到14种塑造手法的娴熟运用,诸多迹象表明,秦俑雕塑手法有着深厚的艺术源泉。秦俑雕塑本身所继承的是以陶塑与青铜器为主的艺术形式和塑造手法,而它们都有着悠久历史传承性与实践经验、技法的积淀。
因此,可以认定秦俑有着强大的雕塑传统体系作为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铺垫,它是在吸吮以往雕塑成果的乳汁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当这些艺术基础共同在秦俑雕塑中被综合与融汇后,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创作出了具有写实突破的雕塑形象与独立雕塑的模式,并以传统的手法塑造了全新的雕塑群像,使中国雕塑艺术从此走向成熟。
优良的制陶工匠。在秦俑这一独立的雕塑艺术形式还未出现之前,陶器、青铜器一直是以实用或附属装饰物的形式堪称“雕塑”,它们在制作工艺及塑造手法方面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传承。特别是陶塑艺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秦代数千年的岁月中,人们从简单的陶器制作到较复杂的形体出现,再到添加雕饰,最后的烧造、彩绘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沉淀的技法经验,经口口相授、代代相传,形成了优良的制陶人才资源储备,并分布于宫廷或是民间。
至秦时,靠各种师承关系拥有精湛的陶塑传统技艺的工匠们便成为秦俑雕塑制作的中坚力量。在大规模、大体量、大数量、大强度的制作要求下,应该就是他们带领更多的徒弟,成为秦俑雕塑艺术最为忠实的创造者。他们创作的秦俑雕塑具有最传统的陶塑造型特点与塑造手法,以及最纯正的民族风格特点,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中国式写实人物雕塑典型,在这方面,秦代及其之前的雕塑家们立下了丰功伟绩。
在以上源自社会体制、创作观念、传统基础与制陶工匠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与相互影响下,使秦俑雕塑以最为传统的雕塑手法,传达出了最为概括有力的形体与最为细致入微的神情,塑造出了最具突破性的艺术写实形象,更使其成为形神兼备的写实艺术之楷模,成为中国古代雕塑手法中承前启后的代表。
秦俑对前代雕塑手法的综合与融汇,为我们带来了领略中国传统雕塑手法的多样类型与多姿风釆的契机。我们要为能够目睹这一艺术奇迹而感到幸运,为能够学习到它造型手法的真谛而感到自豪。今天的人们更多的是受外来观念与西方教育体质的熏陶和影响,许多我们民族传统的东西,正在被许多西式的雕塑语言与观念所吞噬。
鉴于此种状况,傅天仇、刑永川、徐人伯等许多老一辈艺术家都曾以秦俑雕塑手法研究为例,竭力倡导学习并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我们年轻一代应该有更多的人,继续以研究倡导民族传统艺术为己任,尽量弥补历史的缺失,尽可能以客观的、科学的态度还原历史的真实,弘扬民族传统优势,珍惜历史为我们遗留下的宝贵财富。因而,对秦俑雕塑手法的研充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秦俑利用圆雕、浮雕、线刻、陶塑、彩绘相结合的雕塑手法特点及相应的堆、塑、围、贴、刻、画、捏、削刮、按压、拍打、抹、搓、挖、磨的塑造手法来表现,充分展现了其善于借鉴、吸收、融汇传统优势,成功地创作出具有写实性突破的雕塑艺术形式。然而,秦俑人体比例、衣着、发式、外裸形体及面部五官刻画具体、细腻,解剖较准确,具有极强的写实性,联系中国古代雕塑对人物的刻画程度,确实少有能与其写实水平相抗衡的。
但其中对陶塑、线刻、画的造型特点与手法的使用又表现出制作者主观、不重解剖的意图,以及较强地示意性、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味道,因而它又具有一定的写意色彩。致使秦俑雕塑与同时期的西方写实雕塑造型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秦俑使用陶塑围塑的手法进行造型,其体面呈由内向外隆起的弧面状,正面看是鼓起的面,侧面看是向外扩张的轮廓线;肌肉的起伏被明显减弱或去掉,且形体概括、饱满、浑厚、圆中带方。因其形体动态简单,节奏单纯统一,而没有体积堆积的繁复重累。如此的造型手法虽然传统,但及其适合凸显军人的雄壮与英雄气概以及秦代的恢宏气势,有较强的主观写意性。
线在秦俑雕塑中因能表现体、面的叠压与穿插以及轮廓,所以涵盖的内容及其强大,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示意性。秦俑造型正是利用了单纯、清晰、肯定的线来表现头发、眉毛、胡须、衣纹、嘴巴轮廓和体形轮廓,是典型的中国式造型风格。然而,西方雕塑的造型是通过形体体面的具体刻画来塑造形象,他们更强调对客观形体以及肌肉体积起伏的表现,注重人体结构的解剖关系以及空间关系。
秦俑雕塑造型相对于中国古代雕塑,显示出更多的写实性。而相对于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写实雕塑,又显示出更多的主观写意性和民族特色。秦俑雕塑造型主观表现上概括有力、饱满浑厚,客观形式上精细严谨、不失古朴厚重,是一种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协调统一、概括性与具体性相统一的造型观念。这就使秦俑雕塑形成了以写实为主兼有写意的风格特点。
中国雕塑与中国的绘画、文字一样,非常重视对精神、气韵的传达,它们沿着这条思路发展,讲求传神、气韵生动以捕捉对象的气质神釆,而不追求机械的描摹写实。如汉代霍去病墓的石刻艺术,更是将中国写意精神推向了极致,深得其思想精髓。而秦俑雕塑,则是以写实为目的,融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传统与创新于一体的造型艺术,它以其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雕塑艺术以形写神的典型。说它写实,是相对于中国古代人物雕塑所呈现出的模仿性、真实性、客观性程度而言的。
其中,运用大量的塑、贴、搓、磨、彩绘等雕塑手法,都是为了突出形象的具体、神情的细腻以及装束的真实。也有以现实主义写实手法为指导的,以写意时代风貌和人物内心精神为目的的艺术的真实。它是中国式艺术思路在雕塑中的特殊展现,更为中国写实人物雕塑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通过对秦俑雕塑手法特点以及塑造手法的研究,让今天的人们能够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到秦俑雕塑的传承性以及造型的独特性之所在,并对它在中西方雕塑史中的定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作出客观而准确评价都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