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匠师刘庭秀及其建筑考察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在我国建筑史上,有不少名匠大师的成就仅限于文献的记载,而没有实物留世,另一种情况是,许多重要的留世建筑,却不知匠师姓名。诚然,也有既留有工匠姓名而建筑本身又很重要的,如石匠李春建造的河北赵县安济桥。不过,这种例子,实在是百不抽一的。最近,笔者在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几座元代建筑物上,发现了建筑工匠刘秀庭的名字和建筑物的具休年代。而且这几座古迹。亦颇具时代特色,值得作一介绍。

刘秀庭,洛阳人。生卒年月不详。从建筑题记可知,他当生于宋末元初。在元大德与至大年间(公元至年)留下了作品。现已发现与刘庭秀有直接关系的建筑物有三:1.少林寺常住院内元代创建的转轮藏阁巾的石作;2.少林寺西塔林中的“月岩长老寿塔”,3.塔林中的“还元长老之塔”。现分别介绍于下:

转轮藏阁的石作此阁位于少林寺天王殿与大雄殿之间的两道西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于元大德元年(公元年)始创,平面方形,为四重檐的高阁。年毁于石友三兵火。现仍存雕花柱础和石雕残柱。在后檐明间南柱(为小八角石柱)上部,有高30,宽19厘米的一方建筑题记:“大德元年岁次丁酉三月十六日立。

石匠刊花都料洛京刘庭秀。大木都料僧德润、智利等;提点智资、智全、智明;曲座德便,首座普净;监寺智春、普顺;化缘都提举惠山、惠道、普攒;住持嗣祖传法沙门福遇”。凡七十八字(图一)。此外,过去日本学者在此阁毁前还拓印了另一石柱上的题记:傻师县岳家滩居住口囚,氏施财口石柱一条,集口善利用二亲,父郁校尉。母常氏愿早口佛界。大德四年七月。”凡四十六字。

由以上两条题记可知此阁自大德元年开始,前后建筑了四、五年。它的资金来源,一部分是“化缘,而来的。

在这座建筑的遗存中,涉及石作的,尚有二处。一是前檐明间二柱下部的八角石柱雕花,二是室内四颗硕大的雕花金柱柱础。明间南柱,残高85厘米,雕刻分上下两层,上层露明的正侧柱面,分别浮雕出化生童子及缠枝牡丹等图案。化生手执花枝,作半蹲状,颇生动。下层画面高约20厘米,雕一海马,奔逐在滔滔的水浪之间。正侧两面不作区分,连作横长画幅。北柱残高60厘米,雕刻内容,上部与南柱类同,下部雕一青龙,作仰头喷水状,作为一幅小巧的构图,它是相当完美的。

室内四柱础,上圆下方,下边长厘米。覆盆高18、径厘米。由柱础最上面直径可知此阁金柱直径,当在50厘米左右。在覆盆外面浮雕有缠枝牡丹和莲荷花卉。宗教色彩颇为浓厚。在艺术风格上,雕工粗放不精,却相当有气势,具有元代特征。对于石柱刘敦祯先生曾说:此殿“外檐石柱所雕人物华文,确是元人作风”。这种艺术风格,与当时木构建筑的整体造型,显然是协调一致的。

月岩长老寿塔

这是刘庭秀建造的一座石结构的实心喇嘛塔,位于少林寺塔林中部。塔额题“宣授少林住持月岩长老寿塔”,字径7厘米。塔额左上角署“刘庭秀造”四个小字。塔背面有铭记月岩和尚生平业迹。纪年为“大元大德岁次丁未四月”,即大德十年(公元年)所建。

此塔平面作园圆形,上下由八层青石分别做成塔的基座、塔身、塔檐、塔刹等(图二:左、图三)。基座下部先以厘米见方、28厘米厚的方台做础台,其上,束腰莲座,座高厘米,上为二重仰莲,下为双层覆莲,在束腰以下,仰莲之上雕出六个形态生动的狮子,只露出头和前肢。覆莲之下又做出卷云状的圭角。正面圭角之间,又浮雕出狮子戏绣球。

莲花座上,雕成钟形的塔身,它是原始喇嘛塔的一种变体。高厘米。塔身上端饰以覆莲,再上为三浮云盘,云盘与覆莲间为一束腰。从塔身外形看,与其说像一口大钟,倒不如说像一个巨瓶,塔身南面雕假门,高51厘米,外为圆券拱状,内作方形实榻大门。门上有五路门钉,双扉每路共八钉。无铺首。门上为塔额。塔身背面刻高I09,宽70厘米的铭文。题称“宣授少林达公禅师塔铭”。由此可知“月岩”即“达公”,一为法名,一为其号。铭记月岩一生功德与弟子姓名。其末复署“洛阳刘庭秀刊”。

塔身之上是一层六角形亭式塔檐,有六条垂脊,两脊间又雕出六行瓦垅。塔檐之上又有一层饰有莲花与流苏纹的圆形宝盖。再上是塔刹部分,有六角受花、束腰仰覆莲和宝珠等。整个顶部颇似将军盔。

从全塔看来,其造形显得玲珑秀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还元长老之塔

该塔居月岩塔之西数米。它是刘庭秀在建造月岩长老寿塔之后的第四年,即至大四年(年)十月在少林寺创造的第二座石塔。亦是实心塔。从总体看,其布局手法与月岩塔颇为相似,但从各部分的具体做法观察,却与前者有许多变化。它是吸取佛教经幢造型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幢式塔。全塔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全高厘米(图二:右、图四)。

基座高厘米。施须弥束腰双层,上层是以石鼓为束腰,其上下雕仰覆莲;下层用叠涩与反叠涩檐构出束腰,最下仍用卷云式圭脚。

塔身平面做成八角形,东、西、南、北四面各宽46厘米,其余四面各为23厘米,抹角面为正面的二分之一。其平面既不是正八角形,又不同于一般的抹角很小的小八角形。塔身南面浮雕出实榻门。其形制、作法与前塔类似。门高62,宽39厘米。门上塔额书;“宣授少林住持还元长老之塔”,其左下角署“洛京刘秀庭造”六个小字。塔身背面,亦就塔刊铭。铭高50、宽40厘米。铭记此塔建于“大元至大四年十月”。

塔身以上,雕出明显的六角攒尖亭式顶,每角或檐下还表现出垂脊或瓦当和连檐等结构。顶之上为塔刹,现存二层雕石构成,下层是探出头来的六个兽首,形态十分生动;再上置仰莲。原来还应有宝珠一类的雕刻作结,现已不完整了。除此而外,在少林寺塔林中还有一些元代石塔,没有建造者姓名,是否亦为刘庭秀所造,尚待考证。

结语

从以上三处文物考察,对刘庭秀及其作品,有以下几点看法:

(1)刘庭秀是元代初期的一位富有艺术创造才能的民间石作匠师。在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的社会条件下,他从负责一些大型建筑工程的石作雕花工作,到独立创造小型的单体建筑。做出了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这些建筑,多是由寺僧及信徒们捐资兴建的,所以在造型上,显得比较明快轻松。较少有死板的规式限制。例如,他在塔的基座与塔檐的处理上就非常自如。元人喜欢用猛兽作装饰,刘庭秀有时把兽头用于基座的莲花束腰上,有时又把它用在塔檐的上头,不拘一式。

(2)正因为刘庭秀是一位来自民间的石作匠师,所以表现在艺术风格的继承与发展上,就有其许多可贵之处,他的作品,一方面注意继承与吸收前人的成就,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独立创造。比如,藏阁石柱上的人物花卉雕刻,大体上看去,它与北宋初祖庵大殿石柱的做法,有某些相似之处。

但仔细观察,却又有一定的差异。首先,藏阁石柱的画面中,比较突出化生童子的人物形象,不像初祖庵那样人花共茂,而且有人藏于花枝之中的感觉;另外,元雕的花卉也没有宋刻那么工致细腻。在柱下的画脚图案设计上,也由初祖庵石柱的统一做成花盆状图案,改成了横长的海马与青龙画幅。它既保留了先代衬托上部柱雕的作用,又可自成一式。

在艺术风格上,大德元年的石柱础和门柱雕花,显得粗放浑厚,从整体看,颇有气势,具有元代石刻艺术的时代特征。

(3)从钟形与八角往形的塔身、亭式塔檐以及实榻门的装修等做法看,说明这种从西域传入、自元代盛行的喇嘛塔,一旦到了中原地区,不出一代,便被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所改造(从头至脚,几乎无所不改)。原喇嘛塔刹的相轮十三天不见了,代之以兽头、莲花和宝珠,上大下小的覆钵状塔身也不见了,代之以挺拔俊俏的瓶形或八角幢,甚至就连最下部的基座也变得面目全非了。当然,比较正规的喇嘛塔在中原地区,从元至明,也还是存在的。

(4)刘庭秀所造二塔,比之通常的砖结构或砖石混合结构塔,在建造方法上,还有其显著的优越性,即他的塔是积木式的,只要大体确定了塔的式样,便可以几个人同时动手制作,有人打料,有人粗成形态,有人细致加工,它还可以在室内做成,再运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安装。在制造上,可以说是一种极为方便的予制装配式石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此类塔也有其缺点,如遇大的地震或山洪,容易被分裂开来或局部丢失。

刘庭秀是我国无数名古代石匠中的一个。他的创造才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他的建筑作品对丰富我国的建筑历史和研究元代石作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908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