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下面这幅绝美的画作是用麦秆做的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麦秆毫无价值,但对于艺术家而言,他们能将麦秆变废为宝,成为一件件艺术品。坐落在广州的潮州城,就以精巧奇绝的手工技艺而闻名,其中最具特色的就当属麦秆画。
而方志伟就是传承麦秆画技艺的艺术家,一心专研麦秆画的他,已经在这行待了40多年。在他的手中,能让不起眼的麦秆变身为立体浮雕,完全达到裸眼3D的效果。
他也凭借自身的手艺获奖无数,曾经的一幅《百鸟和鸣》还让他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奖。
墙上都是他获奖的荣誉
可以说,在这行他早已是受人敬仰的老师傅了。但不曾想有一天他也被一个棘手的问题难到了,那就是有人再次找他做《百鸟和鸣》图,而且要在天内完成。要知道,十年前他是耗费了整整一年的心血,才完成了这幅《百鸟和鸣》。
如今虽说身边早已培养了一些徒弟和帮手,但按照客户的要求,难度大大的升级。就拿这个图来说,长达2.3米,宽1.08米,而麦秆画一直都是纯手工制作,再加上时间的紧凑,压力真不小。
门外汉也许对此一无所知,但熟悉这门手艺的人就会知道,像这样精密的手艺,很耗费时间和心神。这样一幅大型作品可能由成千个小件组成,每个小件都需要经过这样繁琐重复的步骤。
其中《百鸟和鸣》画面中,那一只大孔雀就是点睛之笔。就连一个小小的羽毛尾巴,就要剪多刀,而一只孔雀就有一百多条尾巴,也就是说需要00多刀。
难度可想而知,而这也只是所有工序的一个步骤而已。更别谈整个画面中有上百只形态各异的鸟。
再说到麦秆画,自它诞生起,就注定它是个缓慢的手艺活儿。它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起源于隋唐时代,已经传承千年。
创作者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将这些肖像人物,飞禽走兽,山川风雨,一点一点用麦秆粘贴完成。也因为这个技艺的精细,即使拿放大镜去看,每一个细节都如此逼真,美的让人惊艳!
而他更是深知慢工出细活,但面对这次的挑战,他还是接下了这个活。只因他想要弥补当初的遗憾,于是接下来的天,他和徒弟们全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去迎接这次的创作。
从设计草图开始,原本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如今他夜以继日的守在桌前画图,将时间缩短到了一周。
再到选材,一幅麦秆画质量的好坏,就在于选材。而制作麦秆画最好的材料,就必须是人工收割的小麦。不能是机器收割的小麦,因为麦秆会被折断,为了保证画面的完美,有裂痕的麦秆是无法使用的。
于是他拿出了他珍藏的麦秆,是他曾亲身去东北那找来的。它们被放在干燥的库房自然氧化一年,无论是光泽还是韧度,都已达到了要求。当得到了成色好的麦秆后,就要对麦秆进行精细的加工和处理。
麦秆的粗细要得当,保证在直径5毫米左右,这才是上等的材料。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不会有人相信,他竟然能如此细致的对待一根麦秆。这就是匠人,对每个细节都力求做到最好。
剪裁好的麦秆,还要进行高温蒸煮,这时候火候的掌握尤为重要。对麦秆进行熬制,去掉其中的糖分和细菌,能够妨腐和防蛀,就需要十几个小时。值得一提的是,刚刚煮好的麦秆,必须立刻被人捞出,用清水漂干净,放到外面晾干。
当晾干一批麦秆,就要开始把麦秆劈开将内部杂质都刮掉,经过这些步骤,才算是准备好了麦秆画的基本材料。这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决定了最终这幅画成品后的质量,所以大家都不敢掉以轻心。
麦秆皮也因其太过脆弱,尤其考验手艺人的力道,一不留神就会破损。等刮好皮后,有的还会进行染色。
然后就是最为耗时耗神的剪切,有时大家看着觉得好像看简单,但想切出均匀的麦秆丝,就需要手艺人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功底。
接下来是烙烫,是用电烙铁在麦秆上烫出阴影和线条,不仅要表现色彩空间感,还要有远近的层次感。这更考验技术,如果温度高了,麦草就会变焦,温度太低,又达不到该有的效果。
这些他都交给了他信赖的师傅们,唯独画面中的雏鸡部分,他留给了自己。因为在整个画面中,雏鸡实在是太小了,越是小的部分越是难,基本没有十年功夫的人做不出来。
麦秆需要切的比头发丝还要细小,才能表现出鸡雏的羽毛质感和轮廓的弧度。
就这样,在每一盏灯光下,师傅们每天都在一丝不苟的忙碌着。但某天,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他发现做出来的花颜色过渡不够自然。
于是他叫停了这个牡丹制作,此时距离交货的时间已经所剩不多,不足40天,但为了呈现更好的效果,他依旧喊停。一直以来,潮州牡丹花都是平面粘贴,但他觉得这样太过于死板。他希望能让人看到花朵绽放时的灵动,颜色过渡不好看直接影响效果。
为了能让牡丹颜色过渡自然,他决定自己来。他将染过色的麦秆斜切,再由浅到深,层层叠加粘。下层的透过斜切口露出来,这样一来就会有很自然的过渡渐变效果。
而制作近半,遇到的困难却越来越大了。比如整个版面的设计,这次的底板是红色,而《百鸟和鸣》里需要天空和水。大家因为怎么区分天空和水,闹起了分歧。
一天天的高强度工作,让大家已经无法好好的思考。这时他却不按常理来,谁说一定要用零件区分,用颜色岂不是更好!于是他用喷漆涂鸦的方法,将红色底板喷成两个深度的红色,天地区分立现。
终于,离交货日期还有8天的时候,《百鸟和鸣》图中所需的所有部件都尽数完成。但他却在最终检验时,发现孔雀身后的梅花不够通透。
麦秆质地的脆弱,本身就具有局限性,几乎刮制不出梅花薄到能透光的程度。所以在传统潮州麦秆画里,梅花一般都是用塑料代替。而这也是他十年前创作时,所留下的遗憾。在他心中,麦秆画的独特就在于全用麦秆来做,如果用塑料代替,怎么能称之为麦秆画了。
也许你要说他吹毛求疵,但这就是一个匠人对于自己作品的要求。眼看着还剩8天就要交货,大家都十分担忧。因为后续还有拼贴、修饰、装裱等还没开始进行。
但他却坚持,在还没想到办法的时候,他决心出门找找灵感。他背着相机去郊外看风铃花,他发现风铃花的花瓣很薄,具有很高的透光性。
经过仔细研究后,他察觉风铃花与麦草的叶子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一个惊喜的想法划过他的脑海。何不用麦草的叶子代替塑料材质,来制作梅花花瓣?
后来他赶忙回来,找出还没来得及扔掉的麦草叶子,灯光下薄如蝉翼的叶子十分通透,没想到绝好的替代材料居然就在手边。
经过连夜赶工后,终于做出了让他满意的梅花,比原先好了不知多少倍。
当再无问题后,就开始进行拼贴,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终于,在规定时间内,这耗费了所有人心力时间的作品诞生了。一幅精美的《百鸟和鸣》出现在了大家眼前。
这次的挑战,不仅弥补了他的遗憾,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麦秆被赋予的新生命力。
多年来,他一直做得不仅仅是创作麦秆画的艺术家,而是一个传承者。他一直都在创新,比如因为受到油画的启发,他创作出了肖像麦秆画,这幅《乐圣贝多芬》,就以2万美元的高价被买走。
麦秆画《乐圣贝多芬》
用国画的创作,制作了《潮州古城》,以28.8万人民币被收藏家买走,还创下麦秆画最高销售纪录。
麦秆画《潮州古城》
如今的他,早已过了花甲之年,但他的心中依然放不下挚爱一生的麦秆画。从业四十年,他将自己的大半生都给了麦秆画。他还曾说过这样一番话:“不能让这个记忆在我们这一代人消失了,那就太可惜了,我想做多一点的作品留给后人。”
众所周知,如今太多的传统手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即使麦秆画很美,也有市场,但也逃不过这个困境,始终是老一辈在守着这门手艺。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样的手艺太枯燥,每天都要重复做一样的动作。
而他想做的就是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他常去校园内讲课,想让更多的人喜欢这门手艺,让那些小孩以后还能来从事这一门手工艺。每当有年轻人愿意来学,他就会十分高兴。
因为对于自身的荣誉来说,他更看重我们自己的手工艺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而未来是年轻人的,只望将来能出现具有匠心的年轻人,将这门手艺不断传承和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