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段落-----
第一章 中外雕塑概述
一、雕塑的涵义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作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黏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玛瑙、铝、玻璃钢、砂岩、铜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场景,表达艺术家的主张、感情和哲思。其中,雕、刻是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而塑则通过堆增可塑性物质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现代雕塑艺术中也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艺术、动态雕塑、软雕塑以及与装置结合等多种样式。
二、中国雕塑
提起雕塑,很多时候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只有西方雕塑,或许大多数的人都能够说出几个西方雕塑家的名字,比如古希腊的米隆、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法国的罗丹;或是他们的代表作,如《掷铁饼者》、《大卫》、《思想者》等。但是关于中国的雕塑,大多数人都所知无多,至少相对于西方雕塑而言,可以说,我们对祖国的文化艺术了解太少了。
实际上,与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一样,中国的雕塑艺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另据考古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在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发现的陶罐上有蟾蜍和蛇衔蛙的浮雕及玉的雕刻品,90年代又在聚落遗址清理出一条长19.7米的龙形石雕,这两处历史遗址出土的艺术品,都距今八千多年。
中国古代雕塑有着极为丰富的遗存,也曾经有过极之辉煌的时期,至唐代可称为理想时期,在世界雕塑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缺少系统、翔实的文献记载和理论研究,故而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发展上的断层现象。就如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中所言:“我国言艺术者,每以书画并提。好古之士,间或兼谈金石,而其对金石之观念,仍以书法为主。故殷周铜器,其市价每以字之多寡而定;其有字者,价每数十倍于无字者,其形式之美丑,购者多忽略之。此金钱之价格,虽不足以作艺术评判之标准,然而一般人对于金石之看法,固已可见矣。”20世纪初期,中国开始引入西方雕塑创作和教学的体系,并借用西方的雕塑观念、审美经验乃至雕塑术语进行教学、创作和研究。此种举措在当时确乎曾经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但其副作用也是显而可见的,其一是本土原本就不成系统的雕塑研究被西方的雕塑体系所兼并,丧失了本我的面貌,甚至堙没不显;其二则是中国相当部分传统雕塑在学术地位上沦落为民间工艺、匠人工艺,进而导致了“中国无雕塑”这一谬论的出现。
事实上,中华文明是一大独立的文明,其发展固然会有一些与其他文明相近的路线和特征,但整体的发展进程却未必会一一契合。故而,以西方较为成熟的雕塑理论和评价体系来观照中国雕塑,在初始阶段确实是有益的。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西方雕塑的理论体系不可能完全涵盖中国雕塑。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固然不能闭门造车,但也没必要妄自菲薄。惟有站在整个中国艺术史的高度,秉持一定原则的扬弃,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的传统雕塑,进而从中体味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推进当代中国雕塑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共同发展。
以下我将简略为读者介绍中国传统雕塑与近现代雕塑。
(一)史前雕塑(公元前~前年)
著名学者梁思成先生说过:“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于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基本都是依附在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呈现出粗略的、夸张式的特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石雕与骨雕人像则仅有少量出土。而据梁思成先生说,到了古史传说的尧舜时期,由于天下太平,原来作为武器的石器器具逐渐为玉器所取代,如石斧化作圭,圆形石饼化作璧,玉器的使用也日渐普遍。
(二)先秦雕塑(公元前~前年)
此一阶段包括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与春秋、战国两大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具有雕塑性质的青铜礼器,以人和动物或神异动物形象铸为器形。在当时的贵族生活中,这类器物具有重要的政治、宗教、礼仪的意义,而不同时代又各具不同的时代特征。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现代意义上的雕塑艺术的特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轩昂或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地反映了此一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具体而言,商代作品大多富于神秘、威慑的色彩,表现的是神化了的人与兽,如湖南出土的人面方鼎上的浮雕人面,司母戊大方鼎、虎食人卣、豕尊等。西周风格趋于写实,现实、理性的因素有所增长,代表性作品如鸭尊、驹尊等。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塑开始转向于繁缛华美的风格,追求装饰性,如山西浑源出土的牺尊。现存的很多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之精妙,甚至是当代工艺都无法做到的,由此可见先秦中国青铜雕塑的伟大。
(三)秦汉雕塑(公元前~年)
年,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其中,兵俑体态与真人相当,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马俑形象写实,身姿矫健,活灵活现;铜马车制作精细,华贵富丽,更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迹。此一时期的人物雕塑更为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充分体现了秦代高大、雄健的风尚。从总体看,秦代雕塑的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上升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特别发达,从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形式发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饰,在形式上,则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汉代雕塑作品的品种和数量相当丰富,呈现出的主体面貌浑厚简练、生动完整。这个时期雕塑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四)魏晋南北朝雕塑(公元~年)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道、儒思想碰撞、交融的重要时期。儒、道思想发源于中国本土,佛教传入中国始于东汉明帝十年(公元67年),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来华。但是中国佛教造像之始还要等到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年),月氏僧人竺法护至洛阳造像供奉。其后荀勖造佛菩萨金像十二躯于洛阳,后来佛寺渐多,造像亦盛,可惜至今都没有遗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