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讲过,作为汉代主体字的隶书,除了刻写在碑石上外,还有简牍、缣帛、鼎铭、印玺、陶瓷、砖瓦等载体。秦砖、汉瓦的书法,便是以不同于石刻、简帛、铜器等材质,展现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姿。
砖瓦是一种特殊的书法材料,因质地与表现的美感不同,故呈现出的书法艺术便另有一番风味。所谓“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为了纪念和说明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与鼎盛,也包含了后世的带有艺术风格的砖瓦。
秦砖秦砖,一般指秦始皇陵园及周围遗址山土的秦砖。而烧制秦砖的陶土,多取骊山的沉泥,因沉泥本身已含多种矿物成份,经烧制后,异常坚固耐用,故秦砖又有“铅砖”之称。
秦砖的颜色呈青灰色,质地坚硬,制作规正,浑厚朴实,形式多样。秦砖的特征,纹饰主要有米格纹、太阳纹、平行线纹、小方格纹等图案,以及游猎、宴客等画面;也有用于台阶或壁面的龙纹、凤纹和几何形纹的空心砖。有的秦砖上刻有文字,字体瘦劲古朴、端庄严谨,是秦代书法不可多得的作品。
若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那么不能不提秦代。秦代的建筑相当可观,如名垂青史的阿房宫。当时,秦始皇(公元前~前年)消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筑宫殿,其中规模最大的便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年),秦始皇下令在周朝故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中,汇集天下的建筑精英与名匠,要营造一座新的宫殿,这便有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建筑物。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都没有建成,只建了一座阿房宫的主体宫殿——前殿。据唐朝杜牧的《赋阿房宫赋》所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可见阿房宫规模空前,气势宏伟。《史记·项羽本纪》中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后人便有“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传说。
其实,以上描述只是文学的修饰,夸大了原本的事实。据当代考古证据,阿房宫并未建成,也没有历史上所说的那么大,如今在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还保存着面积约60平方公里的阿房宫遗址;而且,对阿房宫遗址的考古挖掘中也未发现焚烧的痕迹——历史上所说,应该是项羽焚烧的是秦咸阳宫,而非阿房宫。
在二千余年前的秦代,因战乱的原因,竹简、帛书不易保存,而砖瓦是不易焚毁的材料,所以与书法相关的便是那些埋藏在地底下的秦砖瓦当。现今存在秦砖汉瓦比较有名的是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
该馆馆藏自西周至明清各个时代、各种纹饰的瓦当和古砖个版别余块,以秦汉瓦当为主体。博物馆共分为六大展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出土的图像纹瓦当、图案纹瓦当和文字瓦当,以及山东、河北、四川、内蒙古出土的各种纹饰的瓦当。
我们看一块阿房宫地砖,上面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体除了小篆圆润峻隽的笔意,也有则是秦隶的形体,秦砖上的线条匀称严谨,运笔流畅匀净、平稳端庄,显出秦朝一统天下的豪放气息,颇具特色。
秦代瓦当上的文字,在书法上也有其独特风韵,正如黄悙先生所说的:“……羽阳瓦当与十二字瓦当均用小篆,婉委娜娜,较之秦石刻文更具有书写的韵味。‘延年’二字结构方整,显然是当时小篆变形的美术字,类似于汉代砖瓦和印章上的缪篆,这种端稳健的风格可以视为汉篆的滥觞。”1秦代砖块瓦当的古风遗韵,是华夏文明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其精美的文字、华丽诡异的图案,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文化研究价值。
汉瓦瓦当,大体经过半瓦到圆瓦、由阴刻到浮雕、由素面到纹饰、由具象到抽象、由图案到铭文这样一个递进过程。它集文字、文学、美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多门艺术于一身,是小巧而精致、喻繁于简的艺术表达。
瓦当文化始于周朝,在秦汉时期达到艺术顶峰。古代的工匠能在瓦当这么一个小小的半圆或圆形的空间内,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可以说是创造了艺术的新境界。
瓦当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考古学的重要实物资料。它的图案、文字对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相当不错的参考价值。此外,瓦当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古建筑上起到了增添光彩、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瓦当中,那些拥有艺术审美与建筑天赋的工匠,借瓦当小小的物件,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从而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瓦当艺术。其画像之精美、图案之瑰丽、文字之隽秀,今后人赞叹不已,从而受到世人的重视。如汉武帝时期的“大飞鸿、玉兔蟾蜍、益延寿”瓦当,那富有深厚底蕴的古代文化气息与精湛的艺术魅力,更被后人誉为“王冠上的明珠”,而为世人所珍视!
汉代是中国古代最雄强最辉煌的时代之一。所以,作为文化载体的汉代瓦当,它也是汉代精神、理想、气质、文化特征的具体表现之一,不单单是在艺术的层面,而在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也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书法艺术,至秦汉时期又达到了另一个高峰。作为瑰丽多姿的书法艺术,自秦汉以来一向为人们所珍视,而书法表达的载体也因材料的不同,所呈现出的艺术欣赏效果不同。
作为类似陶器的瓦当,也无疑成为了书法的承载材料之一,书法表达无处不在,瓦当也不类外。在瓦当这种特定的空间内,文字不但有记忆历史的功能,还有美观的作用;既要表达思想,又要展示书法艺术。因此,秦汉时期的瓦当具备了书法与建筑艺术的形式美和装饰美。
从现今所保存下来的瓦当来看,这些精美的文字瓦当争奇斗艳,各具风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正因为空间有限,所以瓦当在布局、结构上都必须巧妙安排,当能显出独具匠心的艺术效果来。
汉代瓦当上的字体丰富多彩,不过字体多以小篆多,隶书较少,但都十分精美。而文字瓦当可分一字、二字、三字、四字和多文字瓦当,其中以四字为多,而在西安钟楼博物馆保存的一枚“二十一字瓦当”,是截止目前中国古代瓦当中字数最多的一枚文字瓦当。
文字瓦当按其文字内容可分为七大类:宫殿类、官署类、陵墓类、祠堂类、记事类、吉语类、其他类。这些分类是根据其用途或特色来分的,比如宫殿类文字瓦当主要是记录宫殿等建筑名称的。官署类即与官署有关的瓦当。吉语类文字瓦当多为吉祥颂语。祠堂类属私家礼仪祠堂建筑用瓦。记事类文字瓦当主要记录某些历史事件。
除了文字瓦当,还有图案瓦当。汉代瓦当则以动物装饰最为优秀,除了造型完美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以外,兔、鹿、牛、马也是品种繁多。
图案瓦当是瓦当艺术在发展中,运用抽象思维和线条艺术变化而来的。图案纹瓦共分葵纹和云纹两大类,而各种云纹瓦当因装饰性强,最终成为战国至秦汉瓦当的大宗。
云纹瓦当的纹饰变化是一个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并吸取了自然界的云朵、花卉、动物形态、草木等因素,逐渐形成了较为抽象的卷云纹图案。
云纹瓦当,构图精妙、舒展流畅、华丽美观,装饰在宫殿楼阕等建筑上,更能衬托出古代高台建筑的雄壮巍峨、高耸入云的非凡气势。云纹瓦当的当面多以圆状物体为主,有的饰以三角、菱形、叶纹、花瓣纹等,形态变化多端,也因此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秦汉时期的瓦当,虽体积不大,但却涉及了自然,生态、神话、图腾、历史、宫廷、宫署、陵寝、地名、吉语、民俗、姓氏等等内容,可以反映出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美学、政治内容和历史文化,不但具有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还有历史参考价值。
瓦当还承载着文化表达的作用,那些将传统神兽印在上面的瓦当,便代表人们辟邪禳灾、祈福庆喜、康乐安宁的心愿。从而赋予了它永恒的艺术生命,有些当面造型逼真、夸张传神、气势磅礴,使瓦当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高古神韵能超越时代而展现独特魅力,让后人感到震惊和钦佩。
秦砖汉瓦在考古、历史、古文字和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美学、书法艺术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正如朱天曙先生所说:“汉代瓦当继承秦代并将其纹饰发展到新的高峰,达到了全盛时代。……汉代的砖瓦铭文是汉代书法中质朴、率意一路的代表,在庙堂碑刻外独占一席。”2作为中国秦、汉盛世鲜明的文化符号和重要代表,秦砖汉瓦真实地再现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注释:
1、《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黄悙/著,江苏美术出版社,年
2、《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年,P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