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时期,墓主人的肖像、空缺的椅子或床榻、墓主人的牌位,这三类模式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所发现,只是选用的材料或表现形式略有不同,有些是壁画墓,有些是砖雕墓。但在同一地区三种模式集中出现,并安排在墓室的同一位置只有四川地区出现。
三种模式所在的墓室形制、墓内装饰并没有明显规律性的区别,其呈现墓主人形象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主要表达的含义却是相似的,都是象征墓主人灵魂的在场,在墓室的中心营造一种祭祀的场景。可以通过与同时期其他墓葬中出现的类似图式或传世画品结合讨论三种模式内在的共性与差异。
三种模式的共性与差异
一墓主人形象在墓室中的功能
1祖先像的意味
墓主人正面像在墓室中出现来源已久,但到了宋代,四川地区与北方中原地区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
中原地区墓室中的墓主人像多表现为墓主夫妇对坐、一桌二椅的组合模式,采用壁画或与浮雕结合的方式,描绘在墓室的侧壁或后壁的位置上,墓主人端坐在帷帐之下,夫妇中间有桌子,桌上有茶酒具或瓶插花卉,墓主人背后多设屏风,两侧站立侍者,这是北方一种较为固定的表现形式,整体都呈现出了一种家居侍奉的场景。
四川宋墓与中原地区墓室内都呈现了世俗化、家宅化的倾向,墓内也多有仿木结构的建筑,但四川地区的墓主人像是独立的正面端坐像,对称构图,并处于整个墓室的中央。
此处明确提到祭祀考妣的仪式,以椅为灵座,桌上的桌子为祭品。官员设家庙,庶民设影堂,皆为祭祀供奉祖先的场所,宋代影堂内会配置写实的祖先像。
四川地区墓主人雕像形式虽大致形制相同,皆为正面拱手端坐,但将其细致对比可见,墓主人的形象都各不相同。
2“位”:隐匿的在场
空椅图像的正面形式与“一桌一椅”形式,是对称与不对称的两种模式,类似于巫鸿提出的“偶像型”与“情节型”图像。“一桌一椅”虽并非完全处于叙事的场景,但的确没有正面空椅所传达出来的庄严的氛围强烈,更具有宴饮图的意味,这种图式与北方中原墓室中出现的墓主夫妇像更为接近。学者们对于北方地区出现的这种墓主夫妇对坐图式已有不少的研究。
一桌一椅的空椅组合图式主要出现在广元地区,墓主人多为平民,其墓室并不为彰显身份与地位,而是注重墓主人生前生活的表现,具有“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观念。
广元墓室的后龛、侧壁装饰皆与四川大部分宋墓不同,侧壁出现的生活场景题材如庖厨图、侍奉图、焚香图等,是为了还原墓主人生前的生活,而墓室中出现的杂剧、大曲石刻,墓主人的灵位置于墓室的中央,作为杂剧表演的观者。
这种宴饮和伎乐、杂剧表演的组合,与宿白先生提出的“开芳宴”是以表现墓主夫妇欣赏对面侧壁上的伎乐表演的含义更为相似,在供奉的意味之上,加强了其叙事性。
二“实像”与“虚位”并存探因
“虚位”即指空椅和牌位这两种模式,以非具象的形式表象墓主人,表现墓主人隐匿的在场。尤其正面空椅的图像与墓主人雕像的形式几乎完全一致,这两种类型形成对应,体现的是墓主人像的存在与缺席。
1实像的禁忌
在早期墓葬中也可见到关于预留出墓主人位置的例子。朝鲜德兴里墓(年)后室正壁上绘制的一双人帷帐之下,左侧是男墓主像,右侧未画人物,仅有一空塌,而前室中的墓志上明确提出了墓主人的身份及埋葬时间,却未提其夫人,推测可能男墓主人入葬时其夫人还未亡,因而后壁也没有绘制实像。
由此可以联想到四川宋墓中“实像”与“虚位”两种模式同时出现的问题,出现实像的墓室可能是在墓主人死后建造的,而表现虚位的墓葬是墓主人为自己预先修建的生墓,预留出空椅以象征其在场。
2墓主人身份建构的探讨
墓主人的身份、财力等方面都是影响墓室建造的因素,在四川这一个地区同时出现了三种表现墓主人形象的图式,不同阶层的人群对图像的选择是否会有所不同?进一步探讨墓主人的身份可以对这三种模式同时出现的原因有更好的把握,并试图找寻不同身份之下在对墓室装饰题材选择的规律。
彰显了墓主人的尊贵身份。乐伎手持的三弦,除了桥头山墓,仅在广元罗家桥宋墓、安丙墓中可见,而桥头山墓中的三弦图最为精美。而桥头山墓与彭山虞公著夫妇墓中的墓室、雕刻风格等方面都十分接近,虞公著为当时的重臣,进封雍国公。根据以上分析,桥头山墓主人应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官宦之人。而男墓主人头戴莲花冠,身旁刻有仙鹤都反映出了墓主人的宗教信仰。
不同阶层对于墓室内墓主人形象的选择有明显的不同,墓主人实像的雕刻工艺更为复杂,墓主在选择在墓室后龛表现对于实像或虚位的选择可能是受到了墓主人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且墓主人实像为正面端坐像,更能体现的庄严、尊贵的形象。
图像背后的观念
唐宋之际,是社会发生变革的重要阶段,国家税收制度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市民文化的提升,宋代社会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观念、阶级关系等方面都在发生转变。从隋唐以来的门第制度在宋代开始转为科举进身,门阀士族的没落,旧制度的解体,新的阶级与力量开始出现。
一四川宋墓
1丧葬习俗特点
社会的转型也改变了人们的丧葬观念,相比于前朝在墓室中放入大量的随葬品以彰显墓主人的地位,宋人主张“薄葬”,使用纸明器代替部分随葬品,不再建造奢华的墓室,而采用砖、石砌成仿木结构建筑,并且更重视墓室风水“穴位”的选择。
文献记载了宋代的治丧活动及祭祀活动,并表达了对薄葬的倡导用纸明器代替部分随葬品,不再建造奢华的墓室,而采用砖、石砌成仿木结构建筑,并且更重视墓室风水“穴位”的选择。
受到北方的影响。宋代的墓葬形制也有所变化,墓室规模变小,并开始流行仿木建筑雕砖墓,仿木结构建筑是两宋时期墓室内最常见的装饰,是以仿造其生前的居住环境。
北方砖雕壁画墓与南方画像石室墓是宋代装饰墓两种典型形式,北宋末,北方中原地区的人南迁,也为四川地区的墓葬建造提供了技术支持,南宋时期,四川地区有着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促进了墓葬艺术的发展,道教的广泛传播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
从北宋到南宋,从中原北方到西南蜀地,墓葬美术发生了转变,这其中包括图像形式表现的变化,更多是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
2墓主人形象中的道教因素
四神在墓室中以界定空间的作用,在四川宋墓其他买地券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较为特别的是在华蓥安丙墓中,玄武神以人形的玄武大帝出现在后室顶部,其手持剑,踏龟蛇。十二神即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组合,共同表现时间、方位,仅在赵雄墓中有所发现。赵雄官阶极高,其墓葬装饰精致繁复的程度是普通官员墓葬所不能及。墓室东西壁上有十二生肖旗士图,他们手持“子丑寅卯等”字旌旗,其上部还有旌旗人物,其手中持有的旌旗上刻有八卦纹、二十八宿。
鹿、鹤等祥瑞也是道教象征,资中烂泥湾宋墓后龛中,墓主人像左下角刻一仙鹤;仪陇县新政镇宋墓后龛下方有一鹿衔灵芝,并作回首状。在泸县奇峰镇收集的一幅石刻中,中置一空椅,右侧侍者手拨三弦琴,椅子下部有一乌龟,其吐出的仙气在椅子的上空合成了一个“寿”字。
二四川宋墓与道教的联系
1道教的元素
从墓主人的形象表现、墓室出土的买地券等也可以发现道教的元素,由此反映墓主人的道教信仰。如泸州桥头山宋墓中,男墓主人头戴莲花冠,身旁刻有仙鹤。
四川宋墓中常在墓室中部底下设置“腰坑”,在腰坑中会放置随葬品。广元杜光世夫妇墓中,西室的腰坑内放有一朱书买地券,地券周围散有多枚铜钱,并且在其之上还用铜钱排列出八卦图。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腰坑在四川墓葬中出现得极为普遍,这样的习俗显然与道教有一定的联系。
侧面说明了在宋代的民间堪舆之说的普及,以及表现了世人将自己的祈愿放在了墓葬之中,祖先也因此成为了人们的崇拜对象。
从墓葬的装饰、出土的物品、墓主人的宗教背景以及墓葬形制等方面来看,道教在宋代已经渗入到社会各阶层,社会上流行的阴阳学说影响到了墓葬之中,并与当地的丧俗互相融合。
2生墓与石真的问题
石像与高浮雕像并不能完全等同。前文已经提到,宋墓中的墓主人像是具有一定写实功能的,是死者个人容貌的一种再现形式,而作为“假人代形”的道教注解器,石真并不一定不具有墓主人的特征,很多石真是并非写实的,而是一种象征性的替代物。
可以说,石真或许可以包括墓主人像,但并不能因此将所有墓主人的肖像解释为石真。在画像石生墓中,墓主人像与墓主宗教背景之间并无特定的匹配关系。在墓中配置墓主人像,对于没有宗教信仰背景的民众来说,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