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在·图文大赛#
西安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是历史名城、十三朝古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在西安古城,有一个神奇而古老的地方,那就是半坡遗址,它有-多年历史,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
那年是大学毕业之年,在快毕业的时候,说服了高美女一起,陪同小编来到了慕名已久的半坡博物馆,那可是中学学历史的时候就听说了的呀,还会出现在考题里呢,心想着如果再不去以后就不一定有机会去了。
怀着一颗期待与敬畏的心,决定到半坡博物馆一睹芳容,完成多年的心愿。通过一些景观、小品、建筑的铺垫之后,见到了半坡遗址。初见他既亲切又感动,我终于来了,终于有机会来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既想快快看完,又怕很快看完了,心情相当复杂。
这是半坡遗址入口。建筑入口采用了大台阶的方式,突显庄重。建筑立面和扶手往下部分用了文化石进行砌筑,不平整的立面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一下子将您带入了几千年前。
半坡遗址的侧立面,墙体沿用了入口的装饰材料,以保证建筑的统一性。侧面的入口既有疏散的功能,也有引导与消防的功能在里面。拱顶使用了特殊的建筑材料,凸起来的部分旁边是可以透光的。
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以女性为尊,女性的地位高于男性。
女子倒水图。这是在半坡遗址前的一座雕塑,它抛弃了宏伟与时尚,回归朴实,非常切合这里的场所。这名女子是由花岗岩雕刻而成,基于花岗岩的耐磨、持久性,故多用在室外。这副雕塑作品大方、朴实,展现的是那时候人们的原始、朴素,姿体动作刻画得很好。从瓶子里真的可以倒出水来,动静结合。底座是由石头和水泥堆砌而成的。旁边的睡莲和整个雕塑融为了一体,互相衬托、互相呼应。
顶面装饰图。这里最巧妙的用笔就是它的鱼形造型,将半坡遗址的精髓“鱼纹”运用到了顶部的设计中,并且不断地重复着这个元素。另一巧妙之处是采光的设计,采用的是自然光,运用将鱼型拱起、侧面用采光玻璃,光线可以从侧面照射到室内,既满足了采光的需求,又避免了阳光对室内的直接照射,兼顾了美学、工学与科学的功能。
迷彩的颜色组成的“谜”字,既运用到了谐音,又将谜字稍稍藏了起来,让人一眼找不到它,真的是一石二鸟呀。怀着一颗好奇心,您定会跟着设计者的步伐将心中的谜解开。
这是壁画与蜡像相结合的展现形式,在墙壁上画出了当时的景象,人物是用蜡做的,很立体。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能够体会当时的那种氛围,似乎来到了母系氏族社会。
这是蜡像、假树与壁画,场景既写实又写意,写实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写意是营造出了那种意境。有一棵倒了的树,一个人踮着脚在采摘树上的果子,另一个人弯着腰在摘取地上的花草,他们准备把采到的东西放入眼前的篓子中。让人感受到了原始的气息。
植物的设计也是这种简单的水草,多盆摆在一起很有韵味。
杆子(草堆)亭子。非常简单的材料,很切合主题,也有遮光遮雨的功能。
陶窑遗迹。是古人烧制陶制品的地方。建筑立面也是采用了文化砖砌筑,通过凹凸、不平整的砌筑手法,来表现纹理。字体的地面用一块复古的石材作为衬托,恰到好处。
小筑的顶部采用了拱形,上面有浮雕,展现的是一个个故事。侧面用鹅卵石拼接成的图案,也很有纹理感。既是小筑,也是很好的景观小品。
女子雕塑图。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正是第二幅图中的那个雕塑。是用花岗岩制作而成,她手中的制品和侧面的瓶子都是当时较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制品。女子面容简单,着装朴实,腰间系的腰带以及腰带上的物品,都很有当时的特点,可见设计者也是非常用心设计的了。
聚餐部落。是部落的人当时聚餐的地方,建筑物是泥墙,屋顶是杆子做的。路灯的形状是用倒着的盆设计而成的,也是很用心了。
设计师连地面也不放过,在水泥地面上采用了鱼骨与水纹的形式,既体现了时代的特色、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又有防滑的功能,这个设计堪称一绝啊!
景观小品上刻画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景观小品用的是彩陶的色彩,在上面刻画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在钓鱼的、有在捕猎的、有在射箭的、有在跳舞的,图画简单而寓意丰富。
简单的地面设计,用不同色彩、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石头平铺,也别具一格。中间用石头围住的地方,定是当时燃气篝火的地方,它们会在这样的场所聚会。
大家是否喜欢小编的分析呢,喜欢的话记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