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全媒体记者郭建光
家住河南省正阳县陡沟镇西闵村余庄组的高仰军,从事木工、木雕行业40余年,子承父业,十四岁初中毕业后就跟父亲高自宽学习祖传雕刻技艺。年7月河南都市频道摄制组慕名来到正阳以“淮河岸边的神刀”为题报道了高仰军的事迹。年3月在河南省轻工业学院参加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雕刻技艺培训班,并完成相关课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年4月高仰军的木雕作品《仕女》被河南省轻工业学院入藏,并颁发收藏证书。以来培养了一批喜爱木雕的新秀。
据高仰军介绍,清末民初,陡沟木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工艺美术风格,并且以其贴近社会的生动造型和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在继承祖辈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巧妙而高超地发挥、创新了刻、凿、打、磨、磋、着色、抛光、勾图等工艺,能够娴熟地把浮雕、圆雕、镂空雕、双面雕等雕刻运用得出神入化。
陡沟木雕在选料、烘料、下料等方面又有所创新。在做大件作品时,大多选材质较硬的树木。如棠梨木、榆木、桃木、柿木、枣木等,在制作匾额时选那些比较松软、细密的不易变形的材质,如:金丝柳木、相木、红柳木、染衣木(俗称狗儿巴叶树)。
陡沟木雕门类齐全,在秉承传统、保持陡沟木雕的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陡沟木雕是淮河流域的传统民间雕刻工艺之一,其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到了民国后期,陡沟木雕才发生从娱神到悦人的根本性转变。到如今陡沟木雕发展为案头工艺品,成为摆设、欣赏的艺术佳构。
陡沟木雕它分布在河南省正阳县陡沟镇西闵村。陡沟木雕距今有一百二十余年的历史。作为陡沟木雕发源地陡沟镇,地处河南省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是北亚热带向暖温代过渡地区,属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四季分明。
历史悠久的陡沟木雕,是淮河流域著名的民间传统艺术,始于清代,清末是陡沟木雕的完美和全盛期。进入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发,经济衰落,民间建造祠堂庙宇减少,木雕用场不如清代广泛,木雕艺人生活困难,木雕艺术没有多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陡沟木雕艺术步入一个新阶段。政府倡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政策,一些美术家给予指导,一些艺人被派参加进修,接受培训,开阔艺术视野。自50年代至70年代,祠堂寺庙虽不兴建,但还有修复文物古迹,需要这些艺术,因此木雕艺术水平仍得到提高。后来在经历了“文革”一段时间的禁锢之后,20世纪70年代的中期,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酒楼宾馆的装饰,文物古迹和宗祠寺庙的修复,个人欣赏与收藏的需求,又为木雕的生产和艺术进展造成契机。
“陡沟木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技艺创新后出现了不少好作品,主要是追求立体效果,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作品讲究诗情画意,比较突出的是将文学作品作为创作题材,如将《西厢记》、《红楼梦》、《二十四孝》等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
“陡沟木雕”重视人体比例,追求骨骼肌肉造型匀称,人物形象接近现实,动物造型接近真实,花卉写实生动贴近自然,刻技多样化,除了使用传统的雕法外还吸收了西洋的表现手法,装饰性的雕刻作品趋于繁琐,人物、花卉、动物进一步从装饰纹样中独立出来。
各式各样的木雕工艺品既包含着中国的吉祥文化,又体现了极高的木雕艺术价值。
本文来源:天中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