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地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共同推进汉

剔地浮雕的普及增加了玉器的立体感和写意性。剔地浮雕善于营造凹凸不平的立体形象,通过体面的凹凸处理增加视觉立体感,利用透视、错觉、实影造成较为多样化的空间效果,多见于玉璧、玉璜等的涡纹、云纹、蒲纹及一些剑饰上的纹饰,也用于平雕玉器中的各种佩饰,或人物、兽类的轮廓表现。

“汉八刀”是剔地手法的一种,是汉代最富盛名的工艺技法。“汉八刀”并不是一定为“八刀”,只是一种形容用刀少即雕琢出简洁、刚劲特征的形容,仅用数刀就能表现出器物简练豪放,朴拙流利的风格。“汉八刀”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主要是用于玉蝉雕琢,“汉八刀”在东汉的运用比西汉更成熟,用于玉蝉、玉猪、玉人等小件饰玉上。“汉八刀”采用单撤刀法,起刀轻、落刀重,刀法简练果断,线条刚劲有力,雕琢方法造型凝练,琢磨疏简,粗犷有力,具象中半带抽象,简练的线条表现出粗犷有力、刚劲挺拔的艺术特色。

明代谢堃在《金玉琐碎》中提到“只用八刀便刻成一个翁仲”,属于写意性雕刻手法,创造了汉代玉器的典型风格。如定县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的玉蝉,用斜刻阴线雕出蝉的头、腌、腹、双翼,线条刚劲有力,干脆利落,仅寥寥数刀,就刻画出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生动形象。高浮雕的运用造就了汉代最具艺术气质的螭龙、螭虎纹样。立体的高浮雕在战国之前是极罕见的,但汉代则运用较多,这种技艺手法由平面延伸至半立体再到立体,适合长、条形状物体的表现;适合弯转、回旋、飞跃等体态的表现,汉代立体高浮雕多见龙、虎题材,其中以螭虎造型最为典型,身躯矫健,气势如虹,尤其以云纹烘托,大气磅礴。平面到立体的变化增加了玉雕的层次,丰富了玉雕的效果,极具时代风格。

高浮雕常见于玉剑饰和东汉的大型佩饰上,所雕琢动物栩栩如生具有立体效果。湖南长沙市蓉园13号墓出土的一组螭虎纹剑饰。普遍应用的透雕技艺使汉代玉器的审美形式臻于完善。透雕又叫镂空雕,是在浅浮雕或深浮雕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镂雕工艺在春秋战国时期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汉代镂空技艺有了很大的超越,出现了镂雕工艺与浮雕结合、镂雕工艺与圆雕结合、镂雕工艺与掏膛技巧相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

透雕是将某些部位镂空,使形象轮廓更加鲜明,作品层次增多,呈现出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但透雕工艺比较复杂,制作难度较大,一般采取钻孔穿透打磨,抛光时最为费时费力。圆雕艺术创造出汉代玉器灵动飞扬的审美趣味。在汉代,圆雕和高浮雕的陈设艺术品艺术价值最高,充分展现出西汉时期精湛的琢玉技艺和灵动飞扬的审美趣味。汉代玉器中的圆雕作品通常用料上乘,玉质极好,琢磨精细,造型优美;表现手法写实,出现了许多反映平常生活的题材,动物及神兽类造型较常见,如玉雕牛、羊、鸟、龟、熊、辟邪等,各种动物特征明确。如西安咸阳汉元帝渭陵的建筑遗址中,曾出土羽人奔马、熊、鹰、戴冠俑头和2件辟邪等六件圆雕玉器,姿态生动,写实传神。这些圆雕作品同时也施用了浮雕和线雕技术,是各种工艺技术的集中体现。

在商和西周时期,当时的治玉水平还不足以支持琢制细密的纹饰,所以这一时期的纹饰主要以直线或长弧线为主;而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质工具的出现,琢玉水平有了空前的提高,可以随心所欲地雕出任何纹饰,所以玉器的纹样有了显著的改变;到了两汉时期,工具更加先进,工艺技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所以才能真正实现造型的立体化,在造型、纹饰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可以说,正是琢玉工艺的创新促进和造就了汉代玉器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30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