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在1毫米厚的铁板上敲出画,50万不卖

白癜风假期不白过 http://m.39.net/pf/a_5777832.html

“非遗”项目在人们印象中,一般都是已经有着很长传承历史的古老技艺,但其实也有一些刚被发明不久的新生项目,也能成为“非遗”项目。在河北就有一对“铁匠”兄弟,他们打铁三十余年,竟然打出了一个省级“非遗”项目。这个项目被发明出来到现在才三十来年的时间,这恐怕是最年轻的“非遗”项目了。

郭氏兄弟

最让人惊讶的是这对铁匠兄弟的“非遗”竟然是种艺术。打铁成为非遗,一般人都会认为是他们有某种不同的打铁工艺或者祖辈相传的独门技术,但这对铁匠兄弟的“非遗”却并非如此,他们竟然是用打铁的方式在铁板上画画,铁板当纸锤子当笔,一番“打铁”操作之后就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作,被称之为铁板艺术画。

铜板浮雕

图二就是这对“铁匠”兄弟的作品,他们在铁板或者铜板等金属板材上,通过锤击敲打在金属表面“画”出凹凸立体的浮雕绘画,这项“非遗”的发明者就是郭氏兄弟——哥哥海博和弟弟海龙。

他们自称“打铁匠”,两兄弟打了三十年的铁,不但打出了价值不菲的一幅幅精美的铁板浮雕画,还打出了一个仅有几十年历史的“非遗”项目。

艺术家郭海龙

其实郭氏兄弟二人都不是真正的铁匠,但他们都笑称自己的确是打铁的“铁匠”,最开始的时候他们窝在家里整天敲得铁皮叮当响,还有人以为他们在家里开铁铺了。

郭家兄妹众多,哥哥姐姐们都喜欢绘画,他们兄弟二人从小就受哥哥姐姐的影响迷上了画画,长大后兄弟二人又都迷上了雕塑,并曾经一度痴迷于泥塑艺术。

哥俩的泥塑还曾经获奖入展,但一个原因让他们最终放弃了泥塑——好不容易创造了几件好作品却不能很好的保存下来,泥塑的东西太容易坏掉了,一不小心可能就磕掉这里碰掉那里。

于是哥俩就想寻找一种更好的材料来玩雕塑,但一直苦寻不得,在工厂工作的弟弟海龙有一次在厂里捡回来一块铁皮,他无聊地用这块铁皮剪了个人像出来,哥哥海博大受启发,由此兄弟俩就开始摸索起独特的“铁皮画”来。

郭海博在创作

想要在铁板上画画并不简单,因为他们并不是真正在铁皮上用笔“画画”,他们的笔就是锤子,现在铁皮上描出大概的图像,再用各种形状的錾锤出深浅、粗细不一的凹凸纹理。从他们开始尝试这种类似打铁的铁皮浮雕艺术到现在已经三十余年,凭着兄弟二人的执着和热情最终发明出了这种独特的全新艺术方式。

他们创作出来的铁皮画不但有着传统绘画的精美,还有着浮雕的立体视觉,创作者需要有绘画基础,还需要有“铁匠”那样的体力和耐心,一幅成功的作品往往需要捶打十万锤甚至几十万锤,这样的画是名副其实“锤炼”而成的。

艺术需要天赋,而打铁的过程却需要技术,比如说铁皮虽然不想泥塑那样容易破碎,但却容易生锈腐蚀、如何让浮雕呈现普通绘画那样多彩的颜色层次等等,都需要靠他们去摸索解决。

艺术家郭海博

如今郭氏兄弟不仅在铁板上“锤画”,还在铜板、铝板等金属上创作,防锈工艺早被解决,他们甚至还发明出了用高温氧化的方式让金属不用上色就能呈现出各种想要的颜色,利用各种铁皮的不同物理特性创作不同的画作……这些经验全部是兄弟俩在三十年的敲打锤炼中摸索总结出来的“郭氏”独门“打铁”绝技,也是这项“非遗”的核心所在。

在一毫米的铁板上锤击数十万次才能“画”出一幅画,兄弟俩曾经用四年时间“打”出了一个完整的系列铁板浮雕画,有人出五十万想要收藏,兄弟俩都没舍得卖。

兄弟俩共创的铁板浮雕被选为“非遗”艺术后,他们更加努力地“打铁”,希望能将这项新生艺术进一步完善,能够在未来让这项新的艺术方式成为一种可以不断延续和传承的传统文化。

(文:路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10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