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刚去了郏县神前镇的“中国大唐钧瓷文化苑”,听唐钧的传承人任氏瓷业的总经理任皓宇讲了唐钧的历史和现状,观看了几代钧瓷烧制的窑炉和出炉的作品。
没想到第二天来到郏县前谢湾村,才发现这里竟是唐钧的诞生地。因前谢湾村是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到了郏县就想着去看看。去之前对前谢湾村的历史并不了解,没想到唐钧竟发源于这里。是偶遇,还是巧合,抑或是命中注定?一时间竟有些感慨。
前谢湾村,隶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黄道镇。西汉时这里已形成村落,东汉时名为“凤落村”,据传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有凤凰出现于颍川之郏县城西北二十里之山巅,“凤高八尺,五彩,群鸟并从,行列盖地数顷,停一十七日,乃去”,此地遂得名凤落村。之后凤落村被称为祥瑞之地,这里的百姓生活安乐富足,村名逐渐就改成了“丰乐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部分村民在青龙河北岸另建新村,两村夹青龙河而居,为区别,就把当时南岸的老村叫“前湾”,北岸的新村叫“后湾”,后来谢姓迁入,变成了“前谢湾”和“后谢湾”。
“风高宿涨落前湾,溟色溪光晚更闲。世事看来惟白月,浮生阅尽有青山”,涨水的月夜,站在泛着银光的溪水边,周围月光明净,青山环绕,心情是多么的宁静和闲适。这是明代正德年间进士、“中州六子”之一的王尚絅(字锦夫,号苍谷),隐居于此时做的《扈涧山庄四景八首》中的一首,诗中的前湾,应是现在的前谢湾。
从诗中可看到,这里风景秀美,有山有水。村后是道教圣地中顶莲花山向东南延伸地带的凤落山(年改名万花山),村前青龙河自莲花山蜿蜒而下,绕村而过。
村子依山面水而建,整体以环形布局。村中央有齐圣庙,坐北朝南,庙室内的梁、椽上均有祥云图案,龙身依稀可见。室外横脊正面、背面均有浮雕,主图为二龙戏珠。齐圣庙始建的年代已无从查考,目前所见的是清代重修的。
在中国供奉齐天大圣的庙不多,前谢湾村怎么会有一座这样的庙呢?据村民说,这座齐圣庙在过去是村里祈雨用的,每遇天旱,村民就到庙里求雨,如果大圣不下雨,就把大圣像抬到院子里,让他晒晒太阳,把他晒出汗,就会下雨了。
以村中央的齐圣庙为中心,往东南西北有七条街巷,这些街巷都是斜的,环绕着向村外延伸出去,如今村民按照村名“谢湾”的读音,戏称自己的村子是“斜湾”
村里保留的传统民居多为土木、砖木结构的脊坡式瓦房,传统建筑连片分布,保存基本完好,布局规整。村中一古建筑主宅的屋顶横脊上,有一块镌刻“天子万年,大清辛未,荆山书”的纪年砖刻。“天子万年”应是颂祝皇帝万寿无疆,此房屋应为清同治年间建造,距今已有年。
古时这里为许、洛通途,唐、宋古道。据传,当年苏轼从许昌到汝州探望苏辙,就是从李渡口过河,从王小台翻山,经过谢湾村到“上瑞里”西去汝州的。王尚絅崇拜“三苏”,郏县三苏坟的“青山玉瘞”坊,以及坊柱上的“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四个大字及诗均为他所题。他在郏县隐居19年,守住诗歌文章的一脉静气,成了苏坟守灵人。
唐代,当黄道窑烧出黑底彩斑、白底蓝斑、黄底红斑瓷器时,唐钧诞生了。从黄道镇到前谢湾的青龙河两岸,曾密布众多古窑址,据说有45里长,被称为45里黄道窑。青龙河有一支流粉浆河,粉浆河名字和制瓷有关,烧陶制瓷时陶泥流到河里像粉浆一样,所以被人们叫做粉浆河,当时的粉浆河两岸9里就有18个窑。
当时,青龙河畔有一条街叫“天明街”,是专门卖瓷器的街市,白天熙熙攘攘,夜里灯火通明,那些黑中带彩、黄中带红、白中带蓝,被老百姓称为“花翁”、“唐花瓷”、“唐花釉”的碗、罐、壶、杯子,从这里销往了各地。
钧瓷出炉成品的好坏、高低,只有在出炉后才能看到,因此各家窑主在开窑前都要到寺庙祷告祭拜,祈求老天保佑开炉有好成品出来,大家都去的寺庙就是元庆寺,元庆寺在当时非常有名,香火旺盛。可惜宋代时,据说一位皇帝怕烧窑的烟火熏着神像,下旨让烧窑的作坊都搬到了神垕,人声鼎沸的青龙河两岸渐渐归于沉寂。
唐钧“创烧于唐,兴盛于宋,而终于元”,是黄道窑的代表作,它是由低温铅釉到高温窑变釉质的突破,为宋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烧造技艺奠定了坚实基础,宋钧发端于此。
年和年,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原会长冯先铭两次来此考察,发现了唐代窑变花釉标本,随后考察了当地的窑址,得出窑址系“唐钧窑”。他的发现,确立了黄道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村情的介绍中看到村里有一颗古槐,距今已有多年,询问村人古树在哪里?他把我带到一棵倒下的枯干前,说这就是那棵活了多年的树。望着眼前倒下、树干中空、通体发黑的枯干,让人不禁唏嘘。多年来,它的绿色曾是多少离家游子心中的牵挂和思念,它的绿荫又曾给多少文人墨客、贩夫走卒带来希望和力量。我没有看到它年来生机勃勃、绿影婆娑的身姿,却看到了它年后耗干心血、颓然倒下的样子……
但在它倒下的地方,有一棵小树已破土而出,相信这棵小树会长成它原来的模样,再次把丰乐和吉祥洒向这个生息了多年的村庄……
来源闲去记作者: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