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梁瑛
还记得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说《我是猫》吗?每个人与猫之间的纽带都各不相同,对猫咪的理解是个人世界观的呈现。近日,一场以猫为主题的展览《我·猫》在黄贝路上的蓝咖啡·画廊开幕,来自国内外16位艺术家的39件不同类型作品,展现了艺术家与猫之间的故事。无论是爱猫、爱艺术,还是爱咖啡,这个假期,这都是一场不容错过的展览。
现代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与他人的距离变得亲近又遥远。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加强调与重视自己本身。而猫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受到都市中年轻人的青睐。猫咪的疗愈作用也在现在这个特殊时期显得格外重要。
蓝艺术主人告诉记者,此次展览名为《我·猫》,对于“我”“猫”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的”、“爱”等等,不同的文字赋予了这个关系不一样的意义,在思考猫咪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时,其实猫咪也成为了载体,而每一个不同的词也让每一个独立个体之间感受到“连接”。此次展览得目的在于让观众回视自己的内心,让观者思考“我”与“猫”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我”与世界的联系是什么?
△张立志《猫猫狗狗》系列
△陈湘波《任性小猫咪》
△邓丹丹《淘气的你》
△何海波
△李萃萃《弓》瓷板画
△李娜《黑礼帽》
或是憨态可掬,或是高贵冷傲,在不同背景的艺术家笔下,此次展览中的猫也呈现着不同的形态。
△徐赓良《我是猫》
展厅中最引人瞩目的作品,是悬挂在吧台上方的七联画,分开是一只只姿态各异的猫,而连起来,则是一场猫的舞台剧。艺术家徐赓良最早与猫发生关系,源于邻居取的外号。而长大后的他,“发现她和我,我和她是一样的,爱自由,傲娇,温和,自我,相对独立……有着犀利的眼神傲视一切,又有着无数奥秘自带者的使者,随时可能解开自固的超体,又能封锁原始的魔咒。”在他的作品中,猫咪那复杂的延伸,包含着的就是艺术家对世界的理解。
△范思忱《猫语-秋天来了春天还远么》
“养猫已经有十多年了,每当遇到工作,家庭中的种种问题,撸猫总能给我些许慰藉,自己时常幻想猫咪如果变成人是不是也会因为没有实现理想而忧郁、彷徨,因为爱情而幸福甜蜜的微笑。人语和猫语又有什么区别呢?”艺术家范思忱的《猫语》系列,展现了拟人态的猫,穿着毛衣的猫,陷入沉思的猫,如果你是猫,会想些什么呢?
△曹卫华《喵,该减肥了》纸浮雕小品
猫似主人形?“每次爬高时,才感觉自己要减肥了……”纸浮雕小品《喵,该减肥了》为“猫展览”主题而作,画面清新简洁,明亮诙谐,希望读者透过观赏作品,能够像猫一样,虽然熬夜,虽然肥,但很健康,关爱自己多一点。
△张郦《我不再想你了》
猫一直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艺术家张郦养了5个月的猫土豆突然去世了,伤心痛苦之后,张郦将5个月来给土豆拍的照片撕毁揉碎,希望可以不再想他。然而一次次的撕毁之后,这些照片的碎片包括记忆的碎片又一次次的错杂的连接在了一起。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剪贴画的形式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的生活状态下的土豆组合在一起。作品名称是《我不再想你了》,却恰好展现了对土豆的想念和不舍。
△尼古拉·戈贝托《穿鞋子的猫》装置
作为人类最亲近的动物,猫是很多文学作品中的主角。意大利艺术家尼古拉·戈贝托的装置作品《穿鞋子的猫》,灵感就来源于著名的同名童话。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试图从童话中总结猫的特征:烧烤肉的结构代表食物的丰富性,黄色的靴子象征探索的欲望,以及狡猾和征服的财富。带有便便式“PURR”字表明猫的平静,让观众意想不到的是,便便在意大利其实是幸福的象征。
△殷家顺《狮虎猫·兽人》
殷家顺的《狮虎猫·兽人》是创作于疫情期间的作品,艺术家以“猫”与“人”为两大形象元素,组合成新的物种,探讨了生存危机之下,人类栖息地的革命与变迁以及危境间人与动物的紧张关系。同时,作品也展现了艺术家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希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