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板上敲打30多年,终于敲成了艺术,如

本文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传记作家、书画评论家陈洪标撰写。在铁板上敲打30多年,终于敲成了艺术,如今一幅画卖2万一平尺。郭海博和郭海龙两兄弟,敲敲打打了30多年,在铁板上敲出了一幅幅精美的浮雕画,也敲出了一片艺术的新天地,更是敲出了一个非遗项目。这是在1毫米厚的金属板上,不管是铁板,铜板还是铝板,通过至少1万次的各种敲打,敲出的一个新画种,也叫铁板浮雕画。实际的效果出乎意料,要比一般的书画要好很多。郭氏兄弟出生于张家口,郭海博生于年,弟弟郭海龙小2岁。因为父亲工作关系全家搬到了邯郸涉县。最早只是因为喜欢玩泥巴,一起折腾过雕塑,作品还入过展获过奖。在食不果腹的当年,家里没有经济条件让他们继续发展下去。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放弃对雕塑的热爱,买不起雕塑的材料,就找代替品。一次偶然的机会,兄弟俩发现一块废铁片的凹凸,上面具有雕塑的质感。于是在母亲的支持下,楼下不足6平方米的小储藏间,就变成了他们的工作间。哥俩很快置办了工作案台、电剪、台钳、榔头、铁板等行头。开始了在铁板上敲敲打打,寻求他们想要的那种凹凸感。想要在铁板上敲出雕塑的感觉并不简单,这比雕塑难多了。先要设计稿样,再在铁板上勾錾阴文轮廓,再用各种形状的锤子,敲打出深浅不一的凹凸。接下来就是无休止的修正,通过不断的敲打,一点点凸显图像的效果,一直到满意为止。这才是半成品,还要除锈、烧蓝、抛磨、烧色、打蜡,十几道工序之后,一幅黑白相间,极具金属质感和素描视觉效果的作品跃然于铁板之上。这个过程兄弟俩敲敲打打,摸索了30多年,终于成功打开了一种独特的全新艺术方式。有人说,这和用一张铁板锻打佛像的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这么说,但郭氏兄弟这个铁板浮雕画难度更大,原因有三:一是锻打佛像,是先做了模具,按模具一点点来敲打,当然这也是要水平的。二是佛像的形状和大小是统一的,也就是说民间工艺人一辈子就打同样的佛像。三是始终使用同一种材质。而郭氏兄弟不仅创作前,没有模具,而且每一次创作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为每一次的作品都是不同的。有时连用来敲打的材质也不同,有铁板,也有铜板和铝板,敲打的力度、下锤的角度等自然也不同。而这种技术和工艺完全靠他们自己30多年来的经验积累起来的。另外,铁板本身也容易生锈腐蚀,还有如何让各种材质的浮雕,呈现出绘画作品那样多彩的颜色等,都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才能得到解决。目前,郭氏兄弟不仅解决了防锈工艺,还发明了用高温氧化技术,通过温度的调节让不同板材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色彩,改变了过去敲打之后再上色的工艺,利用各种材质的不同特性创作不同的画作。还有如何敲打出石头、树的不同肌理,人物或动物的毛发如何制作,棉袄和单衣应该如何拿捏等技法都各不相同。这些经验都成为郭氏兄弟的独门绝技,这也是这项非遗的核心所在。当年,著名艺术家启功先生在看到郭氏兄弟的铁板浮雕作品后,大加赞赏称之为“铁笔传神”。如今,郭氏兄弟敲打出的铁画,不但有着传统绘画的精美,还有着浮雕的立体视觉,更有着其它材质无法比拟的震撼之美。他们的铁板浮雕作品,已是“洛阳纸贵”,一般的作品都要2万元一平尺。30多年来,郭氏兄弟的铁板浮雕作品越来越受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933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