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惠安女是最具闽南特色的一个群体,以奇特的服饰和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生活在福建东南沿海的惠安女向来吃苦耐劳、聪颖贤惠,其民俗亦奇特。尤其服饰“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的特色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婚俗上至今沿袭“从一而终”的婚嫁观,又保持长住娘家的生活习俗。
惠安女确切的说是指生长、劳作和创作在纵九十里,横八十里的惠安东部沿海地区——崇武、山霞、涂寨、东岭、东桥、净峰、小詐等七个乡镇的广大农村妇女。因此,以地域方位之冠称她们为惠安女。
说到惠安女的居住,我们会想到一个词---不落夫家,不落夫家这种婚俗是比较特别的。惠安女在居住这方面就有着特别的民俗,那就是新娘要长住娘家。那我们汉族一般都是结婚新娘长住夫家,就如我们所说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长住娘家这个习俗虽然很罕见,长住娘家就是妇女结婚头三天住在夫家,第四天开始回娘家长住,一直到生孩子以后才会夫家住。
对于惠安女的服饰,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她们的服饰与工作环境有关,服饰是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并且为了遵循自身的审美观念。在常人的观念中是重吃不重穿,而在惠安女的观念中,重打扮不重吃。在用餐方面没有大鱼大肉没关系,大吃大喝要不得。
但是在衣着方面她们很讲究。惠安女孩子并不是一生下来就穿这些服饰,在十二岁以下都是穿普通的服饰,等到长到十三四岁的时候才开始穿的。我们称为封建头,主要是因为头戴斗笠和头巾。这斗笠还有另一种用途就是可以借助它来识别她们属于惠安哪一片的妇女。以前对于戴斗笠和头巾当地还有一种习俗就是男孩要是看到惠安女孩的耳朵和脖子,那么惠安女孩就跟他回家。惠安女现今流行的超短上衣—节约衫,上衣短得连肚脐都遮不住,还有另一层意思是比较偏向实际,惠安女她们长年累月在海边劳作短袖可以减少袖口接触水面和脏物。她们流行的裤子叫汉装裤,也叫浪费裤。
提到惠安,就想到石雕。江南刺绣绣丝绸,闽南刺绣绣石头。惠安是石头的故乡,此地石工天下闻名,他们进行石雕的工艺制作,要上山开采各种石材,这材料很多时候是由女人用肩膀抬出来的。由于东晋时代中原战乱,王朝纷纷南渡,随之大量南迁入闽的北方人把中原文化带进福建,工匠们被称为:南派石雕代表——南匠。
新中国诞生之际,为崇武石雕工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天时地利。他们参加了北京十大建筑工程的石雕建创,为惠安石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年参加了历时6年的鳌园建筑,鳌园被世人公认为石雕大观园。近年来矗立在先民鼓浪屿的郑成功雕像也是他们的得意之作。石雕至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但是惠安女在过去年的石雕光辉史上却空空如也,让人觉得很遗憾。原因主要是因为过去的工匠思想保守,只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不愿传给外人所造成的。
值得可喜的是现在观念改变了,现在是传女不传男,一般学这门技艺需要六年的时间,三年学画画,三年学雕刻。早在多年前的晋朝,惠安石雕作为永久性的艺术已被应用。建国后,惠安石雕工艺精益求精、日臻完善,建国初期北京十大建筑物、著名华侨陈嘉庚修建的鳌园,鳌园里面五十米的游廊,集美解放纪念碑两侧的影雕浮雕都闪烁着惠安石雕的艺术光辉,鳌园也在宣扬着惠安石雕,让更多人了解惠安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