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雕塑艺术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在历经两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一经出土便成为研究圈内的热门话题,现已发展成为庞大的秦俑学研充体系。人们竭力想搞清楚其艺术产生、发展、制作的种种状况,使它更久远的传流下去,这些都需要长期深入细致地专题探索研究。
秦俑作为一组规模宏大、数量众多、形体巨大的群雕造型艺术,塑造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诸多高水准的俑像,以其生动传神的形象、艺术写实的形式、巧妙的塑造手法触动着人们的视觉与情感,足以令人折服并产生共鸣。
秦俑雕塑手法的特点归纳概括为四点:模塑与手塑相结合;圆雕、浮雕、线刻相结合;雕塑与彩绘相结合;陶塑与大型独立雕塑相结合。依照以上观点,可以看出,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中国传统雕塑的类型特点及其塑造手法,且能将它们溶于一身,运用自如,创作出举世瞩目的以写实为主,兼有写意特色的雕塑俑群,秦俑雕塑应是一个典型。为此,国人们引以为豪,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沓而至都在情理之中。
模塑与手塑相结合
秦俑雕塑釆用模制与手塑相结合的制作手法,其中以手塑为主,并辅以模塑手法,这是秦俑雕塑最具创造性的一个特点。纵观秦之前的中国雕塑,便可获悉,以陶塑和青铜器为主的工艺装饰性雕塑,是中国早期雕塑艺术的两大主流类型。而秦俑雕塑以粘土为材料,将陶塑的手工塑制与青铜器的制模手法进行了择优搭配组合。于是,一种全新的雕塑手法便诞生了。
模塑:前提是先要有塑造好的母体形,方可翻制模具,最后才是使用模具翻印出型。秦俑雕塑运用模塑的思路应是源于青铜器的范模技术。因为,模塑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准确无误的反应原型特征,也是减少重复性造型与提高大批量制作效率最为有效的手段。
秦俑的模塑手法有三种类型:①合模制作。部分俑头部运用此法,先在头部的双耳之间或是耳后进行分片,使其分为前后两部分。用时先分片填泥,再扣合并粘合接缝处,待填泥稍干变硬时,便可去模。②单模制作。这种手法多用于面部及耳朵的塑制。多数俑的面部用单片模塑,后脑与发髻部分则要结合手塑完成。③合模与捏塑相结合。半握的手形,手掌连同四指的第一关节是合模制作,四指的弯曲部分是捏塑,拇指则有捏塑也有模制。
秦俑雕塑釆用模塑手法的作用有三:一是确定内部基本形。如:头型、脸型、手型。俑像在脸部造型中使用模塑手法,其原形应是对人物特征进行类型化的归纳概括后,确立的基本形。秦俑脸型呈现出:国、由、甲、申、田、目、风、蛋八种类型化特征,应该是使用模塑法对基本形进行分类复制的结果。
然而,从千人千面,丰富生动的形象可以推断出,秦俑雕塑所使用的脸型初胎范模制作应是相当严格的,它并不是一个随意的粗胎,应是能够涵盖一定的骨相结构特征的概括体,并且能为二次深入塑造留有足够余地的基本形,是非常利于深入塑造人物个性并保持基本特征的方法。模塑内部大形增强了造型的概括性和准确性,减少了造型过程中不必要的反复,是一种便捷、合理、实用的雕塑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塑造,可极大地提高制作速度,节约时间,更有利于细节的深入塑造。
二是用于形体外部零散小部件的制作。如:耳朵、胡须、发辫、发卡、手、铠甲甲片、铠甲甲钉、联甲线等都是利用模塑制作而成。模塑出的小部件既规整又富有秩序感,并且,省时又省工。
三是模塑形体中空的特点,也正是陶塑所必须具备的特点,它既有利于烧制又便于搬动。秦俑雕塑的制作分内外两层塑成,除内胎外,二次复泥成型的过程多是以手塑为主。手塑是泥塑最基本的手法,以加泥法为主,能充分传达出自然与偶然、灵动与质朴、灵活与自由的感觉。它的使用打破了秦俑造型的简单、呆板、一律,使沉重的题材凭添了几分生机和亲切感。最为集中典型地手塑秦俑头像可谓千人千面,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具体传神,塑造相当成功,属于秦俑雕塑的精华部分。
手塑稍加削刮、线刻、打磨的手法使秦俑面部五官骨相结构准确、生动、细腻、到位。如:眉毛有剑形眉、刀形眉、八字眉、一字眉、卧蚕眉等。眼睛有虎眼、燕眼、凤眼、猫眼、鼠眼等。鼻子有蒜头鼻、悬胆鼻、鹰勾鼻、朝天鼻等。嘴有四方口、元宝口、一字口、樱桃嘴等。发式有篦纹式、波浪式、螺旋纹式。发髻有圆髻、扁髻之分,且盘编花样繁多。
雕塑家们将手塑建立在对解剖知识与实践经验、审美趣味及审美习惯的基础之上,除标准的八种脸型外,还经过手塑变通出很多有特色的脸型。他们懂得什么样的脸型搭配什么样的五官,以及什么样的五官表达什么样的性格,这些他们都做得恰如其分,真实可信。
如“国”字方脸,高额骨,浓眉,大眼,直鼻,厚嘴唇组合搭配的造型,表达一种忠厚豪爽的性格。如“目”字长脸,细眉,细眼,窄鼻梁,薄嘴唇,尖下巴组合搭配的造型,表达一种精明善变的性格体现。如圆润饱满的脸,弯眉,笑眼,嘴角微翘组合搭配的造型是温文和善的性格体现。如此形象生动,贴切生活现实,丰富多样的造型,正是通过手塑来完成的。另外,还有腰带带钩上的小装饰物也都是手工捏塑完成。有武士形、蟠蜴形、飞鸟形、琵琶形、棒形、钉扣形等,形式自由多样活泼可亲。
模塑与手塑相结合的作用一:人的相貌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每个人的内部结构和五官部位都有着微妙的联系和差别。秦俑雕塑巧妙地将共性的、类型化的部分以及需要多次重复的地方用模塑手法来替代,在个性的、具有微妙变化以及需要生动传神的地方运用手塑,使模塑与手塑完美结合,更使人物头像造型的类型化与个性化特征相统一。
作用二:模塑的简单概括能够给手塑的复杂多变提供一个较准确的基础平台,手塑的具体而微又能给模塑的简单概括一个丰富补充。至此,模塑不会因概括而显得简单,手塑也不会因细节而失去基本形,恰恰是模塑与手塑的结合,起到了很好的协调作用,它使造型主次明确、繁简得当,使产生形神兼备的雕塑艺术成为可能。
作用三:秦俑雕塑釆用模塑与手塑相结合,应是大规模群雕实践需要的结果,它在极大地提高了制作效率的同时,也为塑造出更多优秀的俑像节约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