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后礼佛图
龙门石窟的皇甫公窟
看一幕北魏王朝走向覆灭的身影
寻古迹的莲莲
已是余年过去,属于北魏王朝的权力与杀戮虽已化为尘烟,却还铭记在洛阳城的史迹里。一座龙门石窟,始凿时间是北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到洛阳后,这一时期北魏王朝统一北方,外来的佛教成为思想统治的精神领域。
精致华丽的宾阳洞、富丽堂皇的万佛洞、雄伟壮观的奉先寺……皇甫公窟只是龙门众多洞窟里鲜为人知的一个。开窟时已是北魏晚期,凿窟的是胡太后的舅舅皇甫度,建成一年后,河阴之变骤起。而那独特的主佛是六只佛指,据说是按照孝明帝本人的形象凿造的。
抬头望,好美的一幅画面,窟顶有高浮雕的莲花藻井,周围有八身浮雕伎乐天,分别弹着琵琶,吹着箫与笛,还有笙等乐器合奏着音乐。《帝后礼服图》异常珍贵,那是北魏宣武帝为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祈求冥福而凿刻的,原计划开凿三座石窟,但耗时23年只完成了宾阳中洞。洞中最为珍贵的便是《帝后礼佛图》,此时期的造像风格已经开始摆脱古印度的犍陀罗风格,加强了本土的文化色彩与艺术技法。最明显的就是人物衣纹舒展流畅、疏密有致,真实的体现了当时世俗人物的穿着风格,而非古印度那种着力体现神佛菩萨的“天衣”神秘空灵。遗憾的是上世纪初,宾阳中洞中珍贵的《帝后礼佛图》被盗流失海外,而皇甫公窟的珍贵就在于,不起眼的窟底,也有一排人物鲜活的《帝后礼佛图》。一个手持莲花花蕾的男子,头戴通天冠,身着北魏流行的褒衣博带,身后有身材矮小的侍从为他托着长长的衣摆,还有人为他举着华盖,身份似乎非常尊贵。男子身后是一位妙龄女子,头戴双角冠,同样衣着华美。这两个人物的前面,是一位雍容华贵的中年妇人,她也头戴通天冠,并有随从举着羽葆和华盖。有学者认为这位妇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宣武灵太后胡氏,那些身份尊贵的青年男女,则是她的儿子和儿媳——孝明帝元诩和皇后胡氏。
回望当时那段历史,中华历史中王朝的更迭历来残酷血腥,而发生在北魏的这一次杀戮,简直让人窒息和胆寒。这场政变几乎使北魏在朝官员为之一空,北魏统治军团因此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此后北朝的历史走向发生了改变,这场杀戮的名字,后人印象深刻,称它为“河阴之变”。河阴之变以后,兵乱四起,国势日衰,北魏军事家尔朱荣意欲称帝的阴谋没有得逞,他只好派人将“傀儡”孝庄帝送到了洛阳,自己却因杀人太多,激起民愤极大,不敢留居洛阳城,继而跑到晋阳对洛阳遥控指挥。这时的洛阳城民心浮动、一片混乱,富家大户害怕动荡危及自身,便纷纷弃宅而逃,京城昔日的繁华荡然无存。晋州刺史高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于年乘机攻占洛阳,并于年进兵晋阳,消灭了尔朱氏的势力。年,高欢立元善见做了皇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开始了历史上的东魏政权。
如此看来,皇甫公窟是龙门石窟诸多洞窟中很有历史意义的一窟,皇甫公倚仗自己的外甥女是当朝太后这一强大的后台,别有用心的从事腐败活动,还屡屡要求封自己为高官。宣武灵太后知道皇甫公一无是处,但碍于是自己的舅舅,也就懒得理他。正如礼佛图上紧跟孝明帝身后的女子,即孝明皇后,她是胡灵太后的侄女。同历史上许多类似的情形一样,她被选为皇后,也是是为了保障家族的利益,她一生从未得到过孝明帝的宠爱。史载孝明帝死后,她到瑶光寺出家,远离了帝王家守着青灯古寺孤独到死的她,是这一家人里活的最久的。命运对她并不公平的背后,能与青灯古寺相守,也是她的造化。
看似只是石头开凿出的往事与艺术,却是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古都洛阳,伊水两岸山崖耸立,从地质上看,这是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这种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的大面积山体,很适合开凿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这种地质条件不易风化,造像宜于保存。龙门石窟以石刻的方式记载着中华历史上的北魏与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故事,是皇家意志行为的集中体现。那一段段已经消失的文明,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历史中朝拜的人们,无论是否留下名字,他们对崖壁献上的旋律,寄予了千百年后人的祈盼心语。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图文均由作者提供
欢迎订阅“乐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