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周身遍布花鸟浮雕,金描彩绘,不同方向

清嘉庆、道光年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乐平本地居民由万历二十年的三万三千六百一十九户增加至四万六千余户,人口快速增长,使原本的戏剧舞台逐渐变得狭小,早期的戏台既不方便演出更大场面的戏剧,也不能容纳越来越多的观众,万年台正是为解决这种矛盾而产生的。

万年台在结构和舞台部件上与祠堂台差别不大,只不过万年台并不是一个附属建筑,而是被独立地修建在室外,舞台变得更大,舞台辐射的范围也变得更加宽阔,由于在室外,所以台下观众不再有场地上的限制,可以随处落座。几乎是与此同时,另一种戏台也出现了,那就是双面台,也叫晴雨台。

晴雨台是一体两面的戏台,是万年台与祠堂台的结合,戏台两面都是舞台,一面向室内,一面向室外,都能进行赣剧演出。浒崦古戏台是乐平最具代表性的晴雨台,戏台坐落的浒崦村,以程姓为大宗,浒崦戏台也是程氏宗祠的一部分。

戏台修建于同治年间,包括晴台、雨台和厢房等部分,建筑的主体部分是面向室外的晴台,台高10米,宽20米,进深6米,戏台天栅顶部装饰有三口螺旋斗拱藻井,并且嵌有《封神演义》中的“八岳木质雕塑像”。

戏台周身遍布花鸟浮雕,金描彩绘,不同方向的墙壁上绘有“蟠桃会”、“三英战吕布”、“打金枝”等戏剧浮雕。无论是巧妙的设计,还是精致的雕刻,都展现出精湛的民间传统建筑技艺,也足以见得那时候的人们对戏台的用心程度。

之后的几十年间,中国社会陷入动荡之中,乐平的戏台建造也停下了脚步,虽然期间仍有不少戏台修建起来,但大都是草草了事,整体构造十分混乱,不像以前那样精致动人。乐平的戏台还未来得及焕发新生,就又迎来了一轮寒冬,的到来,使得本地许多戏台被迫改造、拆除,其中大部分被改成了礼堂,新建的戏台也多是披着戏台外衣的某某俱乐部或某某剧院,一时间,乐平的戏台传承似乎就要断了。

乐平民间才再次兴起了修建戏台的热潮,承袭古戏台的风韵,一座座新戏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熟悉的赣剧唱腔又重新响彻乐平的各个村庄。赣剧、古戏台与人关于戏台有这样一个习俗:没有演出的时候,村民会用厢板把舞台封闭起来,避免遭受风雨侵蚀;而厢板一旦打开,则必须要进行赣剧演出,否则会给村子带来不吉利的事情。

早期的戏台不是建在祠堂中,就是坐落在寺庙里,或多或少都带着一些神秘和庄重,那时的人们对于戏台是充满敬畏的。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赣剧在乐平地区的影响更加广泛,看戏成为了人们主要的娱乐活动,戏台也就成为了重要的娱乐场所。

好客的乐平人民向来乐于分享,他们把开台演戏称为“做戏”,因为村民们完全把这一活动当作是整个村子的重大活动来操办,家家户户都会置办好酒好菜,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赏戏,整个村子热热闹闹的,大家都沉浸在赣剧动人的唱腔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当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的娱乐活动更加多样化,但是乐平人民对于赣剧的热情不减当年,乐平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做事没力气;一个月不看戏,看谁都来气”的俗语。

乐平市赣剧团每年要演出四百余场,足迹遍布乐平甚至周边县市的各大村庄,勤劳质朴的乐平百姓仍然沿袭旧时的传统,共同出资出力,修缮旧戏台,建造新戏台,备上酒席,邀请亲戚朋友来看戏。对当地人来说,戏台不仅仅是一个演戏、看戏、赏戏的场所,更是社交活动的重要一环,是维持人际关系、增进感情的重要渠道,这也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个传统。

可以发现,乐平地区的赣剧和戏台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人们喜爱赣剧,于是兴建戏台,请来戏班演出,然后赣剧在民间逐渐流行起来,又促使人们建造更多的戏台,更加频繁地开台演戏。

在这样的循环中,观众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安定,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赣剧也因此得以扎根于人民,保持长久的活力,而戏台既凝结着乐平人民对赣剧的热爱,也为赣剧提供了一片乐土,让赣剧在有限的空间里继续传承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828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