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治疗白癜风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a/301734/年春,在山东诸城县(今诸城市)凉台乡前凉台村(今属潍坊市坊子区郑公街道,有凉台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余年。)凉台遗址西北方向米处发现一座大型汉墓。墓为砖石混合结构的多室墓,墓门西向偏南,系东汉晚期接近于魏晋时期的墓葬。墓室有前、中、后三室,前室两侧各附一耳室,后室后面附三个并列的后库房,自墓门至后库房南侧有一直通的侧室。各室间有门相通。墓门和三主室之间的过道均为石结构,刻有画像。在凉台遗址西南方米处,原来也有座古墓。这些古墓群充分体现了汉代氏族宗法制度的“族坟墓”。诸城是山东半岛腹地出土汉画像较多地区。早在清朝乾隆《诸城县志》中已有发现大型画像石墓的记载:“隧道、门栏,石皆巨丽”。修志者认为是“汉昌侯冢”。墓门扉、门楣、门额、门框和三室过道等处尚存画像石13块,其中二石残断,现藏诸城市博物馆,称为凉台画像石。其中墓门刻石7块,采用高浮雕和平面浅浮雕雕刻,门额刻相对卧鹿两只、四异兽和花纹图案,门楣、门柱刻花纹图案,门扉两面均刻铺首和朱雀。墓室过道石刻6块,以平面阴线刻乐舞百戏、髡刑、庖厨、谒见、宴饮、讲经(有人认为上计图)、庄园庭院和人物、兵器等。这批画像石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对研究东汉的政治、经济、刑法、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墓早期被盗,随葬品仅余一件铜镇墓兽。据宴客、讲经图画像石右上方的题铭“故汉阳太守青州北海高密都乡安持里孙琮字威石之郭藏”,墓主人是东汉晚期的孙琮,字威石,高密人,曾任汉阳太守。有人据东汉《孙根碑》(宋代诸城人赵明诚《金石录》录)记载考证孙琮为东汉灵帝时任安平相的孙根之弟,大致为东汉顺桓之际(—)的人。孙琮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艺术等方面及孙琮的生平提供了可靠依据。尤其石刻髡刑图,石高.5厘米,宽75厘米,厚16厘米。画像中有多人受髠刑场面,在汉画像题材中髡刑画像是首次发现,为以往所罕见,是探讨汉代刑罚及阶级压迫的实扬例证。画像石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产物;它是汉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在石椁、墓阙以及祭祀祠堂等建筑上,雕刻出一系列图案和文字,以纪念墓主人生前的一切。汉代是我国古代首个空前发达的时代,汉代的饮食文化也是。前凉台汉墓中出土的庖厨图画像石,刻有一群密密麻麻的人物,他们似乎在忙些什么,专家经研究发现,这一大群人都是厨师,他们正忙着做饭,它为我们展现了剖鱼宰羊、汲水切菜、添柴烤肉的情景,十分生动,古人以他们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汉代人一般把厨房称为厨;庖厨图中一些没有厨房,厨事活动露天进行;一些在室内,综观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可以将其主要内容大致分为如下四类:1.屠宰图;2.汲水图;3.炊煮图;4.切菜图。这些庖厨内容在画像石上排列的位置无规律可循。①屠宰图。庖厨图中雕刻有屠宰场面的画像很多,其内容包括杀猪、宰羊、椎牛、击马、屠狗、烫鸡(鸟、雉)、剖鱼等。当时的人不仅吃肉,还吃动物的内脏,动物的血液也有被收集,图中有接血液的盆,生活气息浓郁。②汲水图。汉画像石上刻的汲水图,一般用两种工具汲水,一是用桔槔,一是用辘轳。前凉台汉墓画像石上用辘轳汲水,是在井上搭上架子,在架子上安上辘轳,利用可以转动的辘轳汲水。诸城前凉台汉墓的汲水图位于庖厨面之左中部,酿酒图之上。③炊煮图汉画像石上的炊煮图一般是刻一灶,灶上置釜甑,一人立于灶侧在灶上劳作,一人灶前添柴,或是只刻一人,一手添柴,一手持炊具在灶上劳作。灶上方的横杆上往往挂有待烹的肉禽之类,上面挂满猪头、猪腿、鸡、兔、鱼等各种畜类、禽类、野味,诸城前凉台汉墓的炊煮图位于庖厨面面之左中部。④切菜图汉画像石上的切菜图一般是一人或二人跪坐于案前,一手扶菜,一手持刀切菜,案侧往往放着盛菜用的盆类。诸城前凉台汉墓的切菜图位于庖厨画面之中上部。诸城前凉台汉墓的庖厨图的左下角还刻有酿酒图,左边一人卷袖,双手压木架上的口袋,右边一人用手支撑一小袋,袋下有一缸,这是挤压酒汁的场面。这些庖厨图基本反映了汉代贵族和豪富家庭的厨事情况。此外,烤肉串图是极为罕见和珍贵的。该图位于庖厨画面之右上部,剖鱼图之右,宰羊图之上。有人认为这里表现了一个烧烤的完整工序,图像上刻着二人斜对跪坐于烤箱前,箱上放五串肉,左边之人单手翻肉串,右边之人右手持便面扇风助火,左手翻肉串。其下一人正在把切好的肉丁穿成串,他的身前放着二盆,上边的盆内放有穿好待烤的肉串,下边的盆内放有备穿的肉丁,分工十分明确。这可能就是东汉时期诸城烧肉的制作场景。庖厨图成为诸城烧肉最早史料,也成为诸城市博物馆充满生活气息的珍贵文物。另外,庖厨图上往柱还刻有一些装饰图案,如鸡、鸭、鸟、狗、弋射等,它们和庖厨内容无关或关系甚小,但在整幅画像上,它们和庖厨内容融为一体,使庖厨图像变得更加生动,更富生活气息。前凉台村汉墓出土的獬豸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铜獬豸之一,属难得的稀世珍宝。已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诸城市博物馆。这件铜獬豸,虽已历经近两千余年,但保存仍完好如初,栩栩如生。它高30厘米,长64.5厘米,重13.1公斤。它三只脚蹬地,弓首翘尾,锐角前突,跃跃欲试。除了头顶上的主角之外,为了表现其冲刺的威力,又将项背部的鬃毛化作三支利角,刺向不同的角度,就连它的耳朵也变成了两支前刺的长矛,可以说它整个头部都成了搏斗的武器,独具匠心的设计,更加突出獬豸无所畏惧、集全身之力向邪恶冲刺的耿直本性。其整个造型独特线条粗犷,古朴简练,比例协调,生动有力,表现出了古代艺术家们超群的雕塑水平已经达到了如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和工匠们精湛娴熟的铸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