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边上一处10余米高的悬崖上,各种图案造型,犹如画卷一般铺展开来,形态千奇百怪,更为奇怪的是在整个黄河沿线上,人们只发现这里,就是临县的一小段河道的东岸上,出现了这种非同寻常的奇观。临县位于西省的西部,晋陕大峡谷中段,其县城距省会太原市约千米。这些精美绝伦的造型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呢?它们为何只出现在黄河东岸呢?陡崖上的造型千奇百怪,或扭曲凸起,或盘旋深陷,极具抽象意味。有些崖壁上,密布着石沟、石龛、石窟,凹凸间韵味十足。还有一处崖壁,颇为奇特,有横有竖,直中带曲,好似一种文字。当地老一辈都说,那是神秘天书。由于大多数的图案多呈现浮雕样态,又出现在黄河岸边,所以被人们称为黄河“浮雕”。关于这些浮雕为何出现在这里,人们也是众说纷纭。专家给出了解释,专家分析这些“浮雕”的形成有三方面的因素。第一是盐风化降雨过后,水从坡上流淌下来,顺着岩石的节里和层里,塑造出了这些天书。黄土高原的黄土中,盐含量丰富,降雨过后他们就被稀释到了地表水中,顺着崖壁下流。水流过后石岩表面残留的盐经过蒸发,就会形成岩结晶。盐不仅有腐蚀作用,其结晶还可撑开砂岩表面的裂隙。再加以风化作用的辅助,使得崖壁酥软的部分被侵蚀较快,相对较硬的节理和层理受的影响较小,于是便形成了“天书”景观。这种作用被称为盐风化作用。这黄河“浮雕”的形成,盐风化起到了主导作用。盐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临县所属的黄土高原上黄土中盐含量较大,盐会被降雨流水,带到黄河岸边的崖壁之上,从而产生了盐风化作用。正是因为盐风化作用的存在,使得包裹体与周围的砂岩,形成了明显的差异性分化。包裹体脱落之后,盐风化对其留下的凹陷继续进行塑造。二是这里的砂岩本身也含有盐,这是盐风化作用中盐分的另一种来源。专家推测那些口小肚大和洞中有洞的造型,很可能就是孔洞内部的岩体中析出的盐结晶,对其内部酥软的部分,进行了腐蚀,从而产生了这些特殊的形态。第二是水蚀作用离水面较近的岩壁,水蚀作用比较明显。“浮雕”会呈现出如波浪般的造型。第三是风蚀作用有些岩壁上因为岩性的软硬不一会被侵蚀成巨大的回廊,这就是风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是由于盐风化、水蚀,自然风蚀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惟妙惟肖的“浮雕”奇观才得以矗立在黄河岸边。为什么黄河“浮雕”只出现在临县河段的东岸,而一河之隔的陕西岸边,却没有这种景观呢。距今约万年前黄河应运而生,黄河在黄土高原东部,切出了一条南北向的晋峡大峡谷。峡谷两侧虽同属黄土高原,但山西一侧的临县背靠吕梁山脉。因地势陡峭,黄土覆盖较少,厚层砂岩出露面积较大。因为失去了黄土层这个覆盖层,所以东岸的砂岩,更易于被水蚀、风蚀和盐风化,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浮雕”景观。这壮观的黄河“浮雕”,如今成了黄河上一座精美的自然艺术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