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农历十八,都是杭州钱塘江潮水最大的时候。每逢此时,钱塘江边都会吸引无数的游人前来观潮。正当这潮水激流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江北岸有座造型独特的古塔,与这水天一色共为一体。给这观潮的背景墙增添了不少灵动之气。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六和塔,位列全国十大名塔之一。
六和塔景区现在已经成为了文化公园。炎炎夏季,这里是休闲避暑的好地方。
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都,国王为了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如今的六和塔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
六和塔高近60米,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了只铁铃。每当潮水卷风而来,这些铁铃呼啦啦作响,为观潮进行曲伴奏着。
清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到杭州,两次专游六和塔,还赋诗数篇。发出了“壮观至是真空前,那更息心安四禅”的感叹。兴之所至,他还重新撰写出一篇塔记,并在塔前牌坊上题写了“净宇江天”四字。
今天看到的“净宇江天”牌坊,有四柱三间,立于二层台基之上。坊间夹杆石上有精美的浮雕图案。坊额“净宇江天”四个大字由书法家刘海粟书写。
走不远能见到鲁智深的石像。《水浒传》中写到将南征方腊后,在班师回朝途中,宋江将兵马驻扎在六和塔外的寺庙内。晚上鲁智深忽听得钱塘江上潮声作响。由于鲁智深是北方人,从没听说过钱江潮,以为是战鼓声,便起身准备迎战。身边僧人跟他解释,方知这是潮信。于是他想起五台山师父说过的偈语“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遂悟出“潮信”就是他圆寂之日,于是大笑一声,换上了御赐的袈裟,焚上一炉好香,写下一首诗: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待到林冲、武松赶来时,早已坐化而去。
六和塔外檐共十三层,其中七层与塔身相连,另外六层为暗层。它们夹于其他七层之间,因此只有七层可达。
在六和塔内部甬道以及壁龛中,有的墙面剥落,露出了墙体的本色。一些年代久远的壁画有机会得以重见天日。
今有幸能看到:端坐于莲座上的佛像,身后有背光,上部有宝盖,周边有鲜花祥云,一派佛国祥和景象。
从已显露的几处壁画来看,内容涉及佛教、道教和民间文化等各种题材。这些壁画绘于什么年代?为什么要隐藏起来呢?真让人猜测不已。
登上六和塔,透过小窗向外瞭望,钱塘江景色尽在眼底。早在南宋时,六和塔就是观赏钱江秋潮的最佳地点之一。如今,这一带的潮势明显又趋壮阔。登古塔,观大潮,成了月轮山的新游赏内容。
不远处的钱塘江大桥由茅以升设计,建于年,是我国第一座双层式公路、铁路两用桥。
缘起缘灭、浮生万千
一座古塔
便是一段浅吟低唱的过往
钱塘江畔
千古风雨万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