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达先生)
提起杨伯达,玉器界肯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构建起了玉文化、玉学框架,成为当代中国玉文化研究泰斗,其影响遍及世界,在玉文化领域是开天辟地的第一人,甚至可以说,没有杨伯达先生,就没有中国玉文化这一学科。而今杨先生虽已仙逝,但其留下来的文化之光仍然指引着我们,正如他所说:“玉器作为精神太阳和精神家园,使中华文明辉煌于整个人类文明的长河”。
本次华艺北京春拍有幸征集到一批台湾藏家珍藏的宫廷玉器,即与杨伯达先生有着很深的渊源。上世纪九十年代,杨伯达先生访学台北,参观故宫之时与藏家认识,而后知晓藏家专门收藏玉器,拥有一批玉质及品相都很好的宫廷治玉。作为专门研究玉、爱玉之人,杨先生对这批玉器很是好奇,而后在藏家的带领下参观了这批玉器。
在交流的过程中,杨先生得知了藏家收藏玉器的初心:七八十年代,一些大拍场上买中国古董的都是欧美人,见到国宝流落在外,藏家很是可惜,就开始在一些大拍场上购买这些宫廷玉器,慢慢就有了收藏的一个体系。感念藏家的赤子之心,又惊叹这批玉器的质量之高,杨先生当即决定要为这批玉器写一本书,让更多人能欣赏到这批美玉的风采,这就是年杨伯达先生所著的《清玉掇英》一书的源起;而后在年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清代玉雕之美》的展览中,亦借展了该藏家所藏的部分精品。时隔二十多年,而今我们能够让这批代表乾隆盛世的玉器重聚京城,幸甚至哉!
清乾隆白玉俏色包袱瓶
H:21.3cm
备注:苏富比香港.11.19
出版:1.《清代玉雕之美》,国立历史博物馆,年8月,P.
2.杨伯达,《清玉掇英》,芝加哥,年,p68.69
RMB:1,,—1,,
此白玉瓶用料考究,造型美观大方,端正挺拔,外观典雅秀丽,韵致非凡。器表大面积光素,章法严谨而又舒展,古风盎然。瓶口圆整,为子母口,掏膛干净利落,内壁厚度均一。肩部双耳比例得当,如意婉转优美,灵动雅致,刀脚干净明快。外壁以包袱的图案示人,包裹瓶身两侧,两侧至中心打结联系,十分生动写实。整体于精雅中彰显浑然大气,获取获舍,或收或放,或简或繁,均在严格的法度中寄情施艺,无不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匠心和超凡的功力。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作品材质的温润,风神绝佳,充满宫廷庄严之气。
包袱纹饰颇为特殊,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其器形一般是在瓶身上饰一包袱巾或者绶结。此等设计当与宫中风尚有关,是用来包扎名贵物品以作呈献用。“包袱”因与“包福”谐音,且“绶”与“寿”同音,故寓意幸福吉祥,多喜用之。将包袱式纹饰于宫中器物之上缘于雍正,后盛于乾隆,乾隆承接其父之爱好,使之更为多样化。故宫博物院藏有各式以包袱为纹饰的文玩器物。
清乾隆白玉饕餮纹三足葵口炉
D:14.5cm
出版:《清代玉雕之美》,国立历史博物馆,年8月,P.
RMB:1,,—1,,(2)
玉炉以整块白玉雕琢而成,呈葵花形,取料豪奢,玉色纯美,净白细腻,如脂若冰,宝光莹莹。中间分开,一剖为二,口沿处以子母口紧密扣合,严丝合缝。器内掏膛深而光洁,抛光细致,底承三足。盖钮似盛开的莲花朵,好似闻香而放一般。整器匠心独具,缘有弧度,颇具立体感。如花瓣层层绽放,使人心生怜爱。纹饰清丽秀逸,布局舒朗,间距匀称,望之令人心旷神怡。
清乾隆白玉灵芝口葫芦水洗
L:17.5cm
备注:苏富比纽约.04.11
出版:1.《清代玉雕之美》,国立历史博物馆,年8月,P
2.杨伯达,《清玉掇英》,芝加哥,年,p.
RMB:,—1,,
水洗乃文人在书房盛水洗笔之器,所以又被称为笔洗。此洗以白玉为材巧琢而成,玉质细润,晶莹透彻,整挖打磨,不惜大量损料以雕之,用料颇丰。玉洗敞口,口沿突出,直壁,作如意灵芝之形,折转圆润,对称而工整。水洗口沿折选用葫芦为题材,依洗斜生而出,造型别致。周围采用镂雕、深浮雕、浅浮雕等技法简单雕琢出葫芦枝蔓、藤叶、小葫芦作为装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葫芦”与“福禄”谐音,葫芦形双水洗,有“福禄双全”之意,周围装饰枝茎称为“蔓带”,谐音“万代”,更有“福禄万代”的祝语,以期子孙昌盛,福禄绵延。整器造型规整,无论图案选择搭配,还是材质的挑选与制作,均颇为巧妙,与整器相配相得益彰,文人气韵具焉,流传至今仍品相完好,殊为难得,具有极高的艺术及文化内涵,值得典藏。细节处理以写实为主,工匠大胆留白,使灵芝的矫健壮硕更加鲜明,同时强调了作品古雅飘逸的审美韵味。
17世纪青白玉象耕图山子
H:16.8cm
出版:1.苏富比纽约,.04.11
2.杨伯达,《清玉掇英》,芝加哥,年,p.
RMB:,—1,,
玉质佳好,致密莹泽。尊形惜材,正面琢制“象耕图”,林叶茂盛,云烟袅袅,颇具诗情。下镂空崖洞、灵芝,中部一象屈身而立,台上意农夫头戴斗笠,身穿褐色短裤,足踏草鞋,依镢而立。上部有松木岩石,名为“象耕”。背面随料之势琢“屈子行吟图”,高处有小童攀爬。山水人物,以山岩、石径为依托。刀法犀利,意境高雅。配红木底座。为案头陈设佳器。象耕出自《论衡》:“书言尧舜苍梧,象为之耕,苍梧多象之地,象自蹈图,壤靡泥易,人随种之。”后人用于歌颂圣贤为人民造福之政绩。此图应是一农夫正在观象蹈田,待壤靡泥易之时而耕。
清乾隆白玉鳌鱼花插
H:21.7cm
备注:1.苏富比香港,.11.16.
2.杨伯达,《清玉掇英》,芝加哥,年,p.
H:21.7厘米
RMB:,—1,,
花插白玉质,玉料上乘,洁白细腻,色泽明亮光润。器作鳌鱼形,纵身向上,下端雕饰波涛,其下承木座,巨浪涡旋,与之呼应。鱼作自水中奋力跃出状,鱼首演化成龙形,双眼圆睁,炯炯有神,额生双角,张口,长须翘鼻,富有精气满乾坤的力度。身躯鳞片精细入微,鱼尾翻卷上扬,以显腾跃姿态,寓有「鱼跃龙门」之吉兆。
清乾隆白玉婴戏图插屏
备注:苏富比香港,210.30.Lot
15.5×22cm
RMB:,—,
插屏选用白玉为材,雕琢而成。高山险岭,苍松劲树,登高望远,作者合理布局人物与山水,丝毫未显杂乱。不仅草木逼真,人物情态更是十分生动丰富。于山林树木之旁雕琢数个童子,山后树木枝繁叶茂,童子或追赶,或嬉戏,或回首,或侧身,场景生动有趣,可爱喜人。其中亭台楼阁若隐若现隐于山石之中,将整个场面造景营造的层次感更加丰富,也营造了更静谧美好的情景。
18世纪白玉葫芦仙人
H:11cm
备注:1.苏富比纽约,.09.28,
2.杨伯达,《清玉掇英》,芝加哥,年,p.
RMB:,—,
此件作品白玉所制,但玉色泽均匀,玉质温润光洁,且黄褐色沁斑自然穿插,更有韵味。此件作品最为突出之处,乃是工艺极其精细,采用镂雕、深浮雕、浅浮雕等技法简单雕琢出葫芦枝蔓、藤叶、小葫芦作为装饰。童子头顶光亮,目光前视,高鼻宽额,神态慈详,身披禅衣,宽袍大袖,双手环抱葫芦,身着长袍静中略带动感,整个表情悠闲自得,衣服飘逸,线条流畅。此件雕作一气呵成,顺畅清逸,取玉之形,另辟意境。其雕琢细腻传神,不差丝毫,将材料运用得恰到好处,于细节之处彰显艺匠之高超技艺,由此参见鬼斧之功,各处细节之刻划无不精细到位,传神奕奕,有鬼斧神工之叹,令人唑唑称奇。更可见古人对文玩雅物的清雅意趣。
清中期翡翠刘海戏金蟾(带座)
H:30.7cm
备注:1.纽约EdwardI.Farmer旧藏
2.香港佳士得,年11月1日,拍品编号
RMB:1,,-1,,
此件为翡翠雕琢而成,色泽青翠,玉质莹润光洁,我国传统吉祥纹饰“刘海戏金蟾”形象。刘海圆脸大耳,披发垂肩,身披长衫,袒胸露乳,双手持握贯穿于金蟾口中的钱串,左腿弯曲踩在三足金蟾的背上,足下金蟾或因刘海钱串牵引之故,其阔口微张,正引颈仰视观望着刘海,颇有意趣。配海浪式底座。此件翡翠正是以精雕的形式表现了这一主题,人物及金蟾动态设计巧妙,雕琢成器,十分难得。
清中期翡翠婴戏图瓶(带盖)
H:19.8cm
RMB:,-,
整器以翡翠为材立体圆雕一敝口、束颈、双童子耳、长颈、扁圆形腹身。盖钮圆雕童子嬉闹,并巧妙的将笠帽式盖钮分作扶手台。颈部泽雕饰蝙蝠纹案,扁圆形器身则是雕琢“童子夺魁”图,童子手持飘旗,探身向前,头颅饱满,面颊浑厚饱满,鼻宽口方,眉眼清晰,颇显童子之纯真稚趣。
整个作品顶端,到双耳,到器身均采用童子题材贯穿融合,纹饰由器底延伸至器盖,作品构思极为精巧,丝丝相扣,浑然一体,造型优美华丽,寓喻吉祥。童子玉石题材,始见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时期的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其特点历朝历代均有所差别,无不反映出各个时代的制玉特征。可谓是宋得恬淡之美,明得开怀之媚,清得生动之韵,传承了古代的文化底蕴,是人们的精神产物,也是人们的艺术创作。
18世纪黄玉荷叶洗(连座)
18.2×12.9cm
备注:在望山庄徐展堂先生旧藏(标签)
RMB:,-,
此件作品由优质黄玉籽料制成,雕作荷叶形洗,造型典雅,平静内敛。洗的主体塑造为一片宽敞的荷叶,洗口起伏变化明显而有度,或微卷或微撇,具有丰富动态的美感。洗内饰以阴刻线,表现出荷叶的经脉。器底雕琢莲花、荷叶、莲蓬、水草等,纤弱而圆润,根部束在一起,不仅顿然把荷花水洗提升到具有以小现大的荷塘清趣境界,同时也让水洗满溢无限的自然生机,堪称绝妙之至。纵观此洗玉质选料上乘,构思精巧绝妙,做工精致细腻,琢磨圆润,生动逼真。整器构思独特,造型生动自然,结构巧妙紧凑。仿生生动,乃珍贵高雅的文房佳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