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的美化与保护浅谈柱础的变迁

柱础,又称“柱顶石”,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建筑构件之一。常用于建筑台基上部、柱下端,主要起到承重和保护木柱柱脚的功能,并兼具美化作用。

通过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的考古发现可知,早在多年以前的商代,在统治者居住的宫室建筑的基址上,就有作为柱础的石质构件。只不过是精心挑选、未经任何加工过的,较为平整的直径约~mm的河卵石。从其存在于建筑的状态中,可看出与现存古建筑柱础的明显区别:那时的柱础是埋于台基表面之下(包括柱的柱脚部分)。显然,天然卵石柱础用来承重,填埋柱脚是用来固定。当时的人们通过埋设卵石柱础和柱脚,以期达到高大建筑的稳定。另外,在殷墟建筑夯土台基之内的卵石柱础上,亦即柱础与柱之间,还有一层铜板,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柱脚下部受潮,这就是“柱鑕”。在历史的发展中,由于是用石质做的,因而也被称为“柱礩”。

在长期的建筑建造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埋于室内地坪以下的柱脚,虽然稳固,但时间久了终会因潮湿而腐朽。于是,将柱础抬升至地坪以上,以有效避免木质柱脚的腐烂。这样,由原始的重视柱础的结构性作用,转向结构与装饰作用并重。其后,将“础”与“礩”合二为一的整体石柱础就出现了。

东汉时期除了平面正方、上施梟线的柱础,还出现了八角的柱础,用来安置八角立柱,形状如同倒置的栌斗。从整体上来看,此期的柱础风格较为朴拙。

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播日盛,兴建了许多寺院和石窟。外来的佛教文化对我国本土的传统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出现了覆盆和莲瓣2种新型的柱础。此期的柱础的莲瓣外形明显狭窄而高瘦,细致而清新。

唐朝时的柱础与南北朝时期相比,莲花柱础的莲瓣就显得宽阔低平,较为饱满。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中就雕刻了当时的覆盆、莲花柱础,清晰地刻画了当时建筑柱础的现状。

宋朝时期,经济与手工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建筑方面也更为注重装饰。柱础的种类繁多,加工较为复杂。李诫在《营造法式》(卷三)的“石作制度”中规定,“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小字注:谓柱径二尺,即础方四尺之类)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若造覆盆,(小字注:铺地莲华同)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厚一分。如仰覆莲华,其高加覆盆一倍。如素平及覆盆用减地平钑、压地隐起华、剔地起突;亦有施减地平钑及压地隐起莲华瓣上者,谓之‘宝装莲华’”。并总结了十一品“花纹制度”。同时,在卷十六“石作功限”中对当时官式建筑中柱础的各种“造作”分别规定了规格和“功限”,相当于如今的国家定额。此时期的柱础加工细腻、精美,表现出了高超的石雕艺术水平。

明朝时期的柱础,如同此时期的家具风格一样,归于简洁、质朴,大方美观,其柱础的制作工艺得以继续发展,形制更加丰富。大型官式建筑中常采用云水、龙凤图案。总的来说,此时期的柱础采用素盆式及鼓镜式的居多。

清朝时期的柱础,由于官式建筑的柱较为单一,几乎全为圆柱形,因而采用的柱础鼓镜式为最多,其次是鼓墩式。由于南北地理、气候的不同,我国南方天气多雨,气候潮湿,因而,南方的柱础与北方相比显得较高。这种较大的体量,为民间石匠们提供了技艺发挥的广阔空间。南方经济发展较好,有富裕的财力保障;普遍重视教育,人文气氛也浓厚;从柱础的造型上来讲较为丰富,有的可分为两层,甚至数层;从图案上来说,动物、植物以及人物都可以成为柱础的装饰;从雕刻手法来说,石匠们采用圆雕、透雕、浮雕、线雕等多种雕刻手法;在光影的作用下,高低起伏的动植物、云水图案显示出强烈的明暗效果,表面凹凸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使柱础的形象于柱底端大放异彩。

由此可知,传统建筑的柱础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沿着实用的结构和美观的装饰两个主题。

目前的仿古建筑,由于施工材料、施工工艺都不同,悠久的传统建筑的柱础的使用分为两个发展方向。

(1)采用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造方式,柱为钢筋混凝土圆柱和方柱。此类建筑的柱础,已失去原来的结构性作用。取而代之的,是其装饰性作用。由于这些柱础是后期加工、安装,因而常由2块石材加工而成,最后在混凝土柱与地面交接处,拼合安装为一体,组成一个完整的环形或“回”字形,将截面为圆形或方形的柱底部完全围合。技术娴熟的石匠,将缝隙巧妙地置于莲瓣之间,拼合后几乎发现不了缝隙。

(2)还有一部分仿古建筑,采用传统木结构的营造方法,使用木质柱。此类建筑的柱础,仍发挥其结构作用,在台基基础上,安装于木柱的底端,承受着屋顶的荷载。现在的雕刻艺术,使其显得更加美观。这种柱础与前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是新型的“套柱”,后者是传统的“顶柱”,所以后者主负重,前者重装饰。

这两种不同的柱础,在现代机械和手工并用的生产前提下,雕工精细,图案丰富,样式优美。其承续着几千年古老的文化传承;延续、发扬着中华的建筑文明;书写着当代匠人们的内心追求;继续描绘着这个与以往不同的光辉时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917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