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教授级工匠传道四法中国江苏网

白癜风症状 https://m.39.net/pf/a_6858103.html
人才是传统工艺中最关键性的因素。苏州的优势在于及早制定长远规划,建立完善的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机制,培育出了一批好工匠,为传统“苏工”技艺传承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教授级”工匠传道四法最近,江苏名乡土人才经专家评审,获评高级、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职称,其中苏州有32名。在这批“教授级”工匠中,有从业数十年的红木雕刻、仿古铜器、碧螺春茶等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有“接棒”的“二代”传承人,属于传统工艺行业的“后浪”。早在年下半年,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就有针对性地对苏州13个传统工艺行业类别、31个《苏州市贯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意见》中振兴目录项目发展及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我市传统工艺企业总数余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年生产销售超过亿元。与此同时,苏州传统工艺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难题,传统技艺如何发扬光大、传统艺术怎么推陈出新、“接力棒”交给谁、“新赛道”在哪里等等。记者最近深度采访了4位“教授级”工匠及其团队,想从他们的传道授业中解答这些难题。木雕大师的“加减法”走进位于通贵桥畔的“锦德紫檀木雕刻艺术工作室”,淡淡的檀木香扑鼻而来,里面陈列的上百件木雕作品令人叹为观止!一门之隔,顷刻间,记者由喧嚣的街市进入了一个宁静的艺术世界……钟斌大学毕业后就跟着父亲学起了红木雕刻。“这里陈列的作品,大部分是家父创作的,我也有一些,比如《灵兔》《印象鸟》《祥鹿赋》等。”接受采访的钟斌,就在这次公布的江苏省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名单上。他年出生于光福,今年35岁,父亲钟锦德是省非遗苏州红木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年,钟斌大学毕业,读英语专业的他没有进外贸公司,而是跟着父亲学起了红木雕刻。钟锦德从事紫檀红木雕刻、明式红木家具制作与创作40年,作品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获27个金奖。“儿子提出学这门手艺,我心中一喜,但没有露声色,”他坦言,“学手艺要吃很多苦,过程漫长、枯燥,要耐得住寂寞,还要有悟性,很不容易。”父亲的担心,钟斌很快就感同身受了。年创作《灵兔》时,他先用陶泥塑了个模型,然后用樟木雕,最后用紫檀木雕,历时近半年。“到基本完工时,才发觉造型与设计稿有些偏差。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不尽如人意,颇有点丧气。后经父亲悉心指导,在‘灵兔’头部及脖子部位作了些‘减法’,几刀下去,看上去就舒服了很多,感觉完全不一样。”钟斌深有感触,“通过这次实践,自己学会了如何从整体上把握造型,而不是只盯局部。”钟斌历时1年创作的紫檀木雕《祥鹿赋》系列共10件作品,其中11只鹿姿态、造型各异,脚部雕刻尤为精细。他说:“创作过程中,各种想不到的难题会源源不断冒出来,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蜗牛,前面是看不到尽头的一座又一座高山。”包括钟斌在内,钟锦德的光福红木雕刻厂共有16名学徒。“他们大多二三十岁,大专、本科学历居多,外地人占一半。”钟锦德告诉记者,当学徒一般是“学三年、跟三年、帮三年”。这个年龄租房、伙食、谈恋爱等都需要开销,加上学艺的各种艰辛,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很少。目前这一行40岁以上的手艺人越来越少。铜器大师的“文”“玩”法徐红军攻克了多项铜炉制作的技术难题。还没进门,阵阵金属摩擦的声音就传入耳中,相城区渭塘镇的这家铜艺作坊,是这次获评江苏省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的徐红军的仿古铜器作坊。徐红军的铜艺作品已先后获得各种奖项25项,他创办的“弘君堂铜器研究院”被列为苏州市非遗代表性项目——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徐红军说,徐氏铜艺可追溯到明代苏州著名铸铜家徐守素。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到自己父亲徐祝明这一代已经有了一些“秘不外传”的技巧。年,17岁的徐红军开始随父学艺。他记得那时候做铜炉的人很少,网络也不发达,为了攻克难题,自己只能靠翻阅书籍寻求答案,“那时买不起书,常去书店抄书”。经过上千次试验,徐红军慢慢摸到了“门道”,逐渐掌握了制作铜炉的技巧,攻克了表面鼓胀、型壳分层、高温变形等技术难关。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五六年的探索,他恢复了已濒于失传、具有10多道工序的“失蜡法”制作工艺,采用这一工艺,能做出与古代精品铜器相媲美的作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徐红军不断创新。他创作的三件套钵式炉,在古铜色炉体上外加“錾刻鎏金”工艺,除了传统的龙凤、梅兰,还添加了琴棋书画的内容。他说,这样小小的改动让“文”与“玩”结合起来,常常是作品还没出炉,就被顾客提前预订了。徐红军的儿子徐鑫已跟着父亲学艺10多年,他设计制作的“钵式洒金熏炉”“朝挂耳狮扭官帽熏炉”“钵式竹编纹铜炉”等作品屡屡在国内外博览会上斩获金奖。徐鑫说,铜器这门手艺不仅是父亲的心血,也是自己的乐趣所在,“父亲常说‘先学做人,再学做铜炉,一颗匠心比啥都重要’。未来还是想不断创新,多留下一点作品。”徐红军告诉记者,未来打算联合博物馆、高校等资源,建设一个公益性、开放性、创新性为一体的铜器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铜艺这一传统工艺的传播基地,形成独特的苏州铜器工艺文化。砚雕大师的“读书法”蔡春生希望有更多人爱上砚台背后蕴藏的传统文化。临河的北码头,在蔡春生偌大的砚雕工作室,摆设着他收藏的古砚、各类书籍,里间还有一个砚雕工作间,性格安静的蔡春生大部分时间在这里或雕琢砚石或埋头阅读与砚有关的书籍。蔡春生出生在木渎藏书的一个村落,村里几乎家家制砚。他的父亲蔡金兴与澄泥石刻结缘超过半个世纪,是该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受父亲影响,蔡春生很早就爱上了砚雕工艺。他回忆,初中时奶奶去世,他情不自禁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回家路上”。这一件浮雕作品深藏着他对亲人的思念:一棵大树下孩子牵着奶奶的手看向家的方向,祖孙俩的感情“跃然石上”。该作品获得了年中国子冈杯玉石雕最佳创意奖。在蔡春生的工作台上,摆着一套《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丛书,最近他打算创作一个这一主题的砚雕作品,希望通过阅读这套书籍获取灵感。砚台贵在立意和审美,而蔡春生认为自己的审美有一大部分来源于对古砚的研究。他收藏了中国古代绝大部分的与砚有关的古籍,光是《四库全书》里集大成的《西清砚谱》就收藏了数个版本,还几乎买全了日本、韩国出版的与砚有关的书籍。上世纪70年代末,父亲蔡金兴开始为苏州文物商店修补古砚,制作仿古砚台,当时他记下了古砚台的各种比例,接受了苏作砚雕简约雅致的设计理念,使自己的作品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受到父亲的启发,蔡春生在十几年时间里坚持收集古砚,至今共藏有各类古砚多方,其中苏州古砚多方。与父亲不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蔡春生更热衷于砚文化的学术研究。“尽管苏州有制砚传统,但知道的人只是少数,尤其澄泥石刻研究几乎一片空白。”作为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石刻代表性传承人的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将砚台当作器物,还能够了解并爱上砚台背后蕴藏的传统文化。早在年,蔡春生就推出了自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913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