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汉唐“视死如生”的厚葬不同,宋初皇帝崇尚节俭,力推薄葬,曾下令“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不得雕镂彩画”,“不得藏金宝珠玉”,为此还专门设了监葬官来监管执行。四川达州出土的宋代石室墓哪怕依然信奉着“死亡是以另一种形式生活”的观念,“天子脚下”的中原官员和百姓也不敢逾越葬制,只得遵循,采用砖室墓和土坑墓。但在“天高皇帝远”的南方,很多富贵人家仍偷偷修建着石室墓,尤其是四川重庆等地。这便是一组出土于四川地区的宋代墓室人物浮雕,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南区的开放空间。童子启门,侍者负篓填香,侍女侍饮宴起居,乐女献歌舞音乐,大家互有分工,各司其职,好不热闹。在对死亡强烈的恐惧和悲痛中,人们愿意相信,在另一个世界,这些刻在石头上的人能够化身真正的仆人,陪伴并照顾好墓主人。也因为他们对于那个世界的想象始终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所以千年以后,透过这些意趣生动的人物浮雕,我们还能一瞥当时的社会风貌。宋服相较于雍容丰满的唐朝女子,石刻中的宋代女人大都瘦削轻盈。和这个时期的艺术一样,妆容和服装,也追求淡雅含蓄,清新自然。喜欢柳眉细眼,“薄施朱色,面透微红”的“素妆”,也偏爱修身的背子(上中图外衣)和“行即罗裙扫落花”的优雅长裙。当时的时尚穿搭是在长到鞋尖微露的罗裙外,再穿一件笔直及膝的背子,今天看来,也是很值得借鉴的显瘦搭配了。负篓男侍石刻至于男服,无论是官服,还是平日穿的常服,基本都是长款,只有贫苦的劳动者才穿短窄的裤袄,为了能方便干活。叉手礼侍者双手交叉于胸前,不是我们今天无意为之的习惯,而是唐宋时期的一种全民盛行的礼仪,叉手礼。最近大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就很严谨很有心地还原了这一礼节。叉手男侍石刻《长安十二时辰》剧照事实上,叉手礼从西晋一直沿用到元朝,明朝时才废止,但我们今天只知有拱手礼、揖礼和跪拜礼了。焚香二侍填香石刻没有比宋人更懂用香的了。从制香、焚香、品香,他们不会放过每一个可以提升感官享受的细节,香的配料、类型,香的形状、焚香的数量,品香的场合,香炉的造型,甚至烟雾的形状都极尽讲究之能事。香,更像是雅致的宋人一种关照心灵和表达自己的方式吧。团扇持扇侍女石刻始载于西汉的团扇,在宋代迎来了它的“光辉时代”。文人画的雅致内敛遇上了意境悠远的圆形扇面,简直相得益彰,无论山水花草还是鸟兽虫鱼,总有一股说不尽的浓浓诗意和韵味。加之皇帝对扇面艺术的重视,宋代制扇业空前兴盛。团扇扇面注子持注子侍女石刻侍女手里的注子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酒具,始于晚唐,盛于五代,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有它的身影。韩熙载夜宴图底部莲花形的坐碗,其实是用来温酒的,酒壶盛酒后置于碗中即可温热,真是方便又美观,无怪乎能流传几个朝代了。漆奁捧奁侍女石刻捧奁侍女与捧镜台侍女在宋墓中常成对同时出现,所以这当然不是盛饭食的保温桶,而是古代女子盛放梳子和化妆品的“收纳盒”,内含多层多个大小不一的小盒子,表面采用传统大漆工艺制作,精致考究。宋画《妆靓仕女图》中描绘了女子对镜理妆的情景,旁边放的便是漆奁。是精致女孩无疑了。《妆靓仕女图》室有熏香,杯有好酒,珍馐配良曲,美物伴佳人。墓室石刻上这一幅幅画面,是宋人向往的幸福生活,也是生者对于亡者最美好的祝福吧。